2020年07月25日13:4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劉歡、石龍洪、徐弘毅)全國政協日前召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專題協商會,受到各界關注。多位專家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在一系列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的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將不斷提升。
中山大學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認為,過去粵港澳合作重點是招商引資,以產業和資本結合內地勞動力要素的優勢互補為主。隨著40多年來合作不斷深入,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后,粵港澳合作正從過去的要素互補為主,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他說,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的特殊環境,這是其他城市群所不具備的,也因此面臨合作方面的挑戰。但只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多管齊下、久久為功,就能夠真正實現粵港澳合作升級、優勢互補。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分析說,創新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內容。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依靠大力創新、緊密合作來應對挑戰、破解難題、開創新機。全國政協此時召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專題協商會,非常必要及時,傳遞出積極信號,有利于凝聚信心、智慧與力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提質升級、邁上更高臺階。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認為,推進大灣區創新合作,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加快廣東特別是珠三角邁向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步伐,而且有利于為香港和澳門經濟注入新動能、開拓新領域、拓展新空間。香港具備很強的整合全球創新元素和科技資源的能力,且近幾年高度重視創新,應可在大灣區的創新驅動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對于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張光南建議,在科技、工程、商業模式、專業服務和公共服務政策等五個維度共同發力。這五個維度的創新,既有政府管理的創新,又有市場方面的創新;既有生產環節的創新,又有市場環節的創新;既有實業方面的創新,又有資本方面的創新。
郭萬達認為,要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空間布局,促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向珠江東西兩岸各市延伸,讓創新的外溢空間不斷擴展。創新合作需要高端和緊缺人才,應出臺配套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大灣區建設。同時,需要強化深圳河套—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黃埔等創新特別合作區的樞紐功能,鼓勵先行先試,支持共建創新合作綜合平臺體系。
陳廣漢認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必須充分發揮大灣區開放程度高、三地科研資源和產業互補性強的優勢,攜手打造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要著力提升科學研究能力,加強基礎性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知識轉化的效率;打造科技創新平臺,整合大灣區科創資源;完善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
專家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發揮三地優勢打造開放型協同創新高地,有助于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
郭萬達說,大灣區科創建設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戰略支撐和重要平臺。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后,香港迎來由亂變治的重大轉機,特區政府應抓住機遇,與粵澳深入合作,努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對沖“修例風波”和疫情沖擊帶來的不利影響。
陳廣漢建議,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通過科技保險、天使投資和創投基金等多種方式,為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創企業提供多元融資渠道。
張光南表示,港澳在商業模式、專業服務和公共服務政策等方面,各具優勢和特色。國家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港澳尤其是香港發揮助力劑、推動劑的作用,港澳也可以通過加強合作,突破自身發展的一些障礙,實現進一步的優勢互補。
梳理明確三年開工項目計劃,建設總規模約6000公里,加快建設一批條件相對成熟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項目。把握好城際鐵路功能定位和建設標準,加強市域(郊)鐵路的統籌規劃和設計建設,實現鐵路建設與城市融合和多網融合,科學規劃項目建設。
機器人拼裝、機器人編程、無人機編程……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珠海市青少年機器人大賽暨珠港澳青少年機器人橫琴邀請賽上,來自大灣區137所學校的2000多名青少年匯聚橫琴,開展賽事活動與交流。
記者馮其予報道:第128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云開幕儀式。據了解,截至目前,近2.6萬家境內外企業參展,上線展品數量已超過240萬件,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報名參會。
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蘊藏的發展潛力令世界矚目
哈大高鐵:穿越嚴寒,串聯新時代東北經濟 哈大高鐵縱貫東北三省,是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高寒高鐵,也是穿越糧食生產地的“糧倉專列”。
時值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由我國著力打造的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還需要注意區域一體化的真正內涵概念,要理解其實質。
時值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由我國著力打造的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還需要注意區域一體化的真正內涵概念,要理解其實質。
創新生態圈通常以機構和平臺為載體,通過整合多種創新資源,形成基于若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載體,并借助產業鏈、創新鏈與價值鏈等構成協同互補和共生作用的體系。如何以創新生態圈集聚更多的創新資源,培育更強的創新能力,打造更高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提質擴容增效發展的核心命題。
11日于廣州舉辦的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上,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旅游市場聯合監管協作體簽約并正式組建運作。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個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共同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旅游市場聯合監管協議書》。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相關負責人也介紹了橫琴自貿片區在深化對澳開放合作,打造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的巨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