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2日15:23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閔輝(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必須牢牢把握貫穿其中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主線。
民法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以“民”命名、以民為本的法典,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回應了人民的利益和價值訴求,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在法律規范體系中,民法典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會關系。不同的法律規范有著不同的調整對象和指導原理。憲法、刑法、行政法等公法規范雖然涉及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但一般并不直接確定調整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具體規則。民法典規模宏大、卷帙浩繁,共計7編1260條,舉凡主體資格確認、人格尊嚴保護、財產歸屬利用、交易安全順暢、婚姻家庭和諧、遺產繼受傳承、權利侵害救濟等,均由其調整。可以說,民法典全方位地關懷著人的整個生命歷程,是名副其實的反映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百科全書”。
民法典是民事權益確認法、民事權益行使法、民事權益保障法,是形成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規則。從靜態維度看,民法典各編章節均以規范某類權利為主要內容;從動態維度看,民法典兼具民事權益確認法、民事權益行使法、民事權益保障法多重屬性,全面呵護民事主體權益。民法典是民事權益確認法。民法典在確認各類成熟穩定的民事權益的同時,順應時代發展,將個人信息權、聲音權、數據財產權等新型權利納入其中。民法典是民事權益行使法。民法典設定了行使民事權益的基本規則,確認了誠實信用等法律原則,對民事權利行使進行了必要限制,從而妥當平衡了不同主體間的權利沖突。民法典是民事權益保障法。相較德國、日本等傳統大陸法系民事立法,民法典將人格權、侵權責任單獨成編,突出了人權保護理念、權益救濟的重要性;相較于傳統以損害賠償為中心的事后權益救濟模式,民法典針對不同權益侵害類型,設定了多元化權益救濟措施,強化了損害預防功能。
民法典充分反映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民法典的制定頒布,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一方面,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家文化”的精髓,重視對未成年人、老人等群體的保護,并將公序良俗確立為基本原則,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向往。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在民法典中得到充分反映,并貫穿民法典始終;民法典確立了“綠色原則”作為基本原則,并在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中設置綠色條款,為世界貢獻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這些都使得民法典的價值取向與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規范意識具有高度契合性,反映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也形成了人們對民法典的認同基礎。
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民法典實施得好,人民群眾權益就會得到法律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就會更加有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并要求各級黨和國家機關要帶頭宣傳、推進、保障民法典實施,加強檢查和監督,確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執行。
首先,民法典頒布實施,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解決了民事法治建設的所有問題,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探索,還需要不斷配套、補充、細化,這就要求立法機關堅持問題導向,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斷提供立法供給。具體而言,就是要清理、修改或完善不符合民法典精神,不契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法律規范;出臺配套立法,使民法典規定的權利能夠得到更周密更全面的保護;根據社會實踐的新發展以及隨之出現的新問題,對民法典作出必要修改或補充。
其次,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將民法典精神實質性貫徹到社會治理和服務之中。一方面,通過社會治理理念、方法創新,貫徹落實民法典。現代社會,伴隨公法與私法相互滲透,社會治理模式也應適當引入民法精神、民法制度和民法方法,創新行政協議、行政指導、行政調解等社會治理方法,實現社會治理理念由行政機關單向管理向多元社會主體合作的轉變,社會治理模式由強調行政機關的權力運用向強調通過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分配實現行為調整的轉變。另一方面,民事權益的有效實現離不開行政機關的積極配合。行政機關應通過出臺配套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建立相應行政機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為民事權益的有效實現提供良好制度環境、社會環境、物質基礎。
最后,堅持公正司法,使民事權益得到真正落實。民事案件同人民群眾權益聯系最直接最密切。從宏觀角度看,司法機關應及時出臺或修改完善與民法典規定和原則契合的司法解釋,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保持民法典穩定性和適應性相統一,避免民事權益保護出現空白或模糊地帶。從微觀角度看,司法機關應妥當處理“權力—權利”關系、“權利—權利”關系。即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應認同私法理念,依靠法治思維引領決策、調整社會關系,用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在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的同時,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效率,使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具體個案中感受到民法典的權威。
人民群眾是保障民法典得到有效實施的重要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民法典確定了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活動、享受民事權益、履行民事義務的應然資格,而應然資格走向實然領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一方面,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民法典的貫徹和實施,是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成需要市場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平臺。為市場經濟提供完備、精確的法律規則是民法典的核心任務之一。民法典通過完善民事主體制度,全面確認市場主體的法律資格;通過強化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原則,創設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的法律環境;通過確定財產歸屬關系和流轉關系,明確交易主體的財產權益以及市場交易的基本規則。作為市場主體的人民群眾,只有遵循這些行為規范,才能激發民法典為物質財富創造提供法律保障的功能,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價值,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加強民法典教育和普及,是強化人民群眾認同民法典,保障民法典貫徹實施的重要途徑。法律規范本質上是權義分配規范,體現了一定的價值訴求和利益分配模式。民法典獲得人民群眾認同的持久動力,源自人民群眾對其價值訴求和利益分配模式的認同,并將之作為引導行動決策的思維準則。法治教育、法治宣傳,是實現對民法典認同的關鍵措施。法治宣傳和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引導群眾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范,從而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為此,應建立長效的、多層次的民法典宣傳和教育機制,使人民群眾將對民法典的認同貫穿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2日 11版)
這是一趟知青專列,不滿16歲的習近平坐在上面。輾轉幾天后,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他將在這里度過七年知青歲月。當時,知青們能吃到蒸玉米團子、高粱米團子,而老鄉們大多時候只能吃糠窩窩。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孫守剛、李亞、甘榮坤、孔昌生、穆為民、徐立毅、徐元鴻、趙素萍、王保存、張維寧、喬新江、戴柏華、王新偉、劉玉江、王戰營、錢國玉、龔立群、高體健、謝玉安、顧雪飛、岳中明、習曉軍等在鄭州或當地參加了植樹活動。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你我對品質生活的向往,也是“十四五”規劃著力擘畫的方向。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建議》提出了“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目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增福祉,彰顯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1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點擊查看專題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只有大力提高發展質量,才能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2月4日,省長尹弘在洛陽出席2020年全省四水同治工作推進會議,并對做好當前全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他強調,各地各部門必須清醒看到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的形勢,堅持標本兼治,突出抓好四個“嚴控”,確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
新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層面的。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提高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