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4日16: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深刻認識把握新發展階段,就要深刻認識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系統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斷提高。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表現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要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無論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是破解“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抑或是跨過“進一步發展繞不開的坎”,都需要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迎難而上、奮勇前進。
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關鍵在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的原因所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發展任務仍然很重。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既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也要看到這些矛盾已經構成制約我國發展的突出短板,必須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當前,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規律表明,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只有實現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才能順利完成工業化、實現現代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只有大力提高發展質量,才能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十三五”時期,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中國經濟注入澎湃動能;堅持統籌協調,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聯動性;持續構建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一步破解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踐充分證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就能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大海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聚焦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要堅定必勝信念、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錨定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增強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行動自覺,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我們定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4日 05 版)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解放軍報評論員:努力開創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南海網微信公眾號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南海網微信小程序用微信掃一掃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
長江禁捕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為提升長江流域漁政執法監管能力,確保“禁漁令”落實落地,近日,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就推動建立長江流域漁政協助巡護隊伍(以下簡稱“協助巡護隊伍”),提出了具體意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突破和超越傳統發展模式的積弊和短板,迫切需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來推動發展。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時對黨和人民事業面臨的形勢作出科學的戰略判斷。針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戰略上應多措并舉,有效應對。
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良好風尚。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堅持科學理論引領,遵循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思想行動指南。創新個體涵育方式,構建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實踐養成體系。
作者:鐘會兵(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天津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科學理論的價值就在于回答時代課題、推動實踐發展,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指引正確航向、注入不竭動力。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文字/彭瀧阩 漫畫/黃春宇) 漫話中國經濟 系列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