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2日15:2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7月11日電(記者 韓朝陽)為持續優化創業環境,降低創業成本,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河南省近日出臺《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優化創業環境、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創新金融服務等方面提出21條舉措支持各類創業人員返鄉入鄉造“飯碗”。
在財稅支持方面,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推動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市場化運作,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返鄉農民工創辦的小微企業。加大財政獎補力度,對評為國家級或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區的,給予一次性獎補資金100萬元或50萬元;對農民工等人員創辦企業獲批國家級研發平臺的,一次性給予300萬元獎勵。實施稅費減免,對入駐縣(市、區)返鄉入鄉創業園區的返鄉入鄉創業企業,發生的物管費等費用,按50%給予補貼,年補貼最高限額2萬元。
在金融服務方面,完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放寬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將當年新招用符合條件人員占現有職工比例下調為15%,其中在職職工超過100人的下調為8%。同時,擴大抵押物范圍,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等“兩權”抵押貸款,推動形成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河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挖掘本地潛力,通過創業開發就業“增量”,方便農民就近上崗,并為大學生、工商企業提供新的創業舞臺,這正是鼓勵返鄉入鄉創業的著眼點。
據悉,截至2019年,河南省返鄉創業農民工累計達到149.79萬人,帶動就業人數已突破900萬人,1名返鄉創業人員可帶動約6名人員就地就近就業。到2025年,河南計劃全省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到300萬人以上,帶動就業人數達到1800萬人左右。(完)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森林覆蓋率達81.97%,享有“綠海云都”之美譽,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觀鳥產業不斷發展,明溪縣開始組織系統化的培訓,引導農戶當好“鳥導”,為觀鳥者提供交通、住宿、向導一條龍服務。
走進信陽市商城縣鄢崗鎮長沖村生態茭白基地,放眼望去,水汽氤氳,綠浪翻滾。目前,該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300余畝,每畝流轉費200-500元,常年為貧困戶提供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勞動就業崗位,帶動附近110余戶群眾年戶均增收5000余元。
山丹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全省18個嚴重干旱缺水縣之一,也是全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截止2019年底,山丹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98戶13840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9.29%下降至0,全縣向全面小康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責編:任佳暉、李源)
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散都蘇木車家窩堡村,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人均耕地少,土地貧瘠,當地的農牧民只能靠天吃飯。2014年6月,車家窩堡村通過開辦村辦企業的方式,開發建設了草甘沙漠旅游景區,吸納貧困戶進入旅游產業鏈,常英也進入到景區工作。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6日電題:疫情之年,中國豐收降低世界糧食安全風險 今年中國糧食生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夏伏旱和臺風、草地貪夜蛾等影響,豐收來之不易。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面臨特殊困難的一年,糧食豐收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
攤派銷售任務、強迫全員帶貨“沖業績”、賣不出去或被扣錢……近來,“薅員工羊毛”的現象屢見不鮮。總之,應該對強制全員營銷對癥下藥,改變職工弱勢地位、權益缺乏保障的現狀,切實促使企業真正制定、實施現代企業制度。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有2800多萬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其中跨省務工1000多萬人 截至6月30日,中西部22個省份已復工扶貧龍頭企業28057個,吸納貧困人口就業82.4萬人;已復工扶貧車間30119個,復工率99.6%,吸納貧困人口就業39.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