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16:44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茭白田
人民網信陽11月29日電(王佩)走進信陽市商城縣鄢崗鎮長沖村生態茭白基地,放眼望去,水汽氤氳,綠浪翻滾。令人想起蘇軾的“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詩中的“菰”,指的就是茭白,這種有著濃濃水鄉味道的蔬菜,如今在商城縣已成為造福群眾的“致富菜”。
“咱這茭白個大,又脆又鮮,今年夏天第一季上市后很受歡迎,現在第二季已開采快一個月了,銷路非常好。”茭白基地負責人肖百全介紹說,由于基地茭白口感好、具有營養價值,市場行情很好,不僅能銷到全國各地大型商超,還可出口日韓等國家。
肖百全告訴記者,他之前一直在江蘇承包工程,當地人喜歡吃茭白,所以他對茭白有了些了解,朋友也跟他介紹過茭白經濟價值很高,有發展前景。2018年,在家鄉的號召下肖百全返鄉創業,考慮到家鄉的環境也適合種植茭白,他投資了200余萬元,成立商城縣蕭旺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00余畝,從宜興引進優質雙季茭白品種,建成了生態茭白種植基地。
“現在看來發展茭白是選對路了,各方面效益都挺好的。”肖百全說,自己的茭白田每畝可產6000-7000斤,目前市場批發價近2塊錢一斤,按這個行情,年兩季畝效益就可達2萬多元。據介紹,該基地夏季有可采收茭白200余畝,共采收茭白600噸左右,產值近200萬元。
肖百全的茭白產業不光富了自己,還輻射帶動了周邊群眾,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他的合作社通過生態種養、綜合開發方式,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服務模式,帶動了不少貧困戶致富增收。目前,該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300余畝,每畝流轉費200-500元,常年為貧困戶提供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勞動就業崗位,帶動附近110余戶群眾年戶均增收5000余元。
“我家屋后面就有幾畝茭白田,我就近干活方便得很,干一天是100塊錢,一年下來能掙個8000多塊,活不重,也不耽誤照顧家里,對我來說真是太好了。”程作芳是長沖村的貧困戶,她已經在茭白基地干了將近一年,雖然全家2016年就脫了貧,對于勤勞的程作芳來說,能在家門口找到合適的務工崗位,為家里增收貢獻力量,讓她很滿足。
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肖百全非常注重在保證茭白質量、提高產品價值方面下功夫,從茭白采收、包裝到運輸,都嚴格按照標準,他還新建了500多立方米的冷庫,解決了茭白存儲難題,保證茭白賣得好,銷得更遠。
“茭白是優質無公害綠色蔬菜,深受市場青睞,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我們鎮一直在探索推廣茭白種植,綜合利用茭鱔、茭鰍、茭鴨、茭魚等復合種養生態模式,促進茭農增收的同時,實現水質改善、生態功能恢復和產品效益同步提高,實現茭白產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造福本地群眾。”鄢崗鎮黨委書記趙大青說。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森林覆蓋率達81.97%,享有“綠海云都”之美譽,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觀鳥產業不斷發展,明溪縣開始組織系統化的培訓,引導農戶當好“鳥導”,為觀鳥者提供交通、住宿、向導一條龍服務。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貴陽市烏當區偏坡布依族鄉是貴陽市最小的“袖珍小鎮”,卻獨得一份自然的“眷顧”,依山傍水,森林覆蓋率達64.19%。今年43歲的賈流萍是偏坡鄉最早返鄉創業的一批人,奔波多年后,2019年,她帶著一手好手藝回鄉了。
如今在韓城,花椒被親切的稱之為“金豆豆”,像張云海一樣的椒農從種花椒上受益,錢包漸漸鼓了起來。張云海的四海花椒香料有限公司就在產業園內,從花椒田到產業園,從種植到加工,他深切地感受到韓城花椒的價值增長。
黃河干流在河南省開封市境內總長88公里,流域面積264平方公里,河面寬5至10公里,河道游蕩多變,河床平均高出開封市區7至10米以上,被稱為“地上懸河”最突出的地段之一。
除了電商公益崗位每月1550元工資,黃博紅還能拿到960多元的社會保險費補貼,加上電商經營收入每月有1000多元,她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倍。肇慶正依托全市83個省級以上培訓平臺,開展“粵菜師傅·肇慶名廚”“廣東技工·肇慶工匠”“南粵家政·肇慶管家”職業技能培訓。
除了電商公益崗位每月1550元工資,黃博紅還能拿到960多元的社會保險費補貼,加上電商經營收入每月有1000多元,她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倍。肇慶正依托全市83個省級以上培訓平臺,開展“粵菜師傅·肇慶名廚”“廣東技工·肇慶工匠”“南粵家政·肇慶管家”職業技能培訓。
海南黎族傳統的制陶技藝采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制陶手法,被稱為制陶手工藝中的“活化石”。海南昌江將傳統制陶工藝當作產業來打造,成立黎陶合作社,帶動村民學習制陶手藝。古老的“活化石”被注入了新鮮血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為了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鼓起錢袋子。朱西明家在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青銅關鎮豐收村,55歲的他曾是下井挖煤的一把好手,如今是發展農家樂的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