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4日10: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天80元工錢,包吃包住。一個月上滿22天班,每天還有20元的獎勵。”今年3月,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么站鎮岔河村貧困戶李啟明有了新營生——在縣城所在地草海鎮中海社區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務工。
像這樣的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威寧去年以來集中建設了7萬畝,截至5月中旬已完成種植3.1萬余畝,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6302人。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吸納上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
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威寧,到2019年底還有3.83萬貧困人口,是貴州省剩余貧困人口最多的縣,也是全國52個掛牌督戰縣之一。
威寧縣扶貧辦副主任唐勇說,穩定就業、穩定增收,是威寧開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易地產業扶貧,則是抓產業強支撐、穩就業促增收的務實之舉。
“威寧海拔高、光照足、晝夜溫差大,蔬菜品質好,是全國夏秋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縣之一。”威寧縣農業農村局蔬菜中心主任謝洪說,實施易地產業扶貧,在縣城周邊及基礎條件較好的鄉鎮(街道)建設蔬菜基地,“既能幫助邊遠鄉鎮未脫貧勞動力、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增收,也能推動全縣蔬菜產業實現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
威寧成立農業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整合涉農資金,推進土地流轉,集中建設易地產業扶貧基地基礎設施;引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采取租賃經營的方式發展蔬菜產業。截至目前,已有65家經營主體落戶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
一開始,文化程度不高的李啟明擔心干不好。上班第一天,技術人員就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蔬菜基地還配套建設了生活設施,實行集中居住、統一勞動。“一心好好干活,其他啥都不用管。”李啟明說。
更讓李啟明開眼界的是,雖然種的是當地常見的白菜、白蘿卜、蓮花白,但種植方法很不一樣,就說遍布田間的噴滴灌設施,只要打開閥門,白花花的水珠就噴灑而出,“既節水,還澆得透”。
“一直在這個行當里闖,我們有現成的銷售渠道。不久前采摘的荷蘭豆,每斤售價2.5元,還供不應求。”威寧縣哲覺鎮八一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江艷底氣頗足。她常年在云南省和緬甸種菜賣菜,去年開始在中海社區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承包了1000余畝土地,吸納200余名貧困戶就業。
看著親手種植的蔬菜一車車“出山”,李啟明脫貧的信心越來越足,“不僅務工有收入,年底還能拿分紅”。
“發展扶貧產業,我們把著力點放在群眾受益、持續穩定上。”畢節市委常委、威寧縣委書記肖發君說,將加快補齊短板,推動全縣蔬菜產業提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全面夯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產業基礎。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4日 01 版)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聯播+“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在我們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之際,央視網《聯播+》特梳理總書記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要求,與您一起學習。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旺家社區是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規模最大的跨區域移民搬遷安置點,建設住房62棟,安置了來自思南、印江、石阡三個縣的4332戶共18379名困難群眾。為幫助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旺家社區新建一座6000平米的“扶貧微工廠”,引進簡單、易學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了近600余名搬遷群眾的就業。
這些年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扛牢政治責任,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省長尹弘經常深入貧困村開展調研,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把脈問診、開出脫貧“藥方”。
12月2日,省長尹弘主持召開第107次省政府常務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健全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壓實安全生產責任、確保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近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最后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到那時,現在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要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性幫扶措施,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
大塘口村房前屋后遍地金黃。何光民 攝 12月2日,廣西桂林市平樂縣橋亭鄉大塘口村,漫山遍野的紅柿子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忙碌地把采收回來的柿子進行加工,準備制作柿餅外銷。
(記者劉楨珂)迎著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
全面推廣山西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脫貧模式,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