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8日10:25 來源:鄭州日報
非遺項目——武與舞相結合的惠濟橋獅舞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情況如何?記者昨日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擁有縣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91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46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擁有縣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9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31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8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
據了解, 鄭州歷史文化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多彩。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我市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除蜚聲海內外的黃帝拜祖祭典、少林功夫、超化吹歌、萇家拳、小相獅舞、登封窯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還有流傳千年的新密麻紙制作技藝、豫中地區獨有的猴加官、武與舞相結合的惠濟橋獅舞、巧手雕琢的密玉俏色雕刻、獨具中原特色的嵩山木雕等,以及與群眾健康生活密切相關的中醫藥類項目李氏膏藥、王氏捏骨正筋、李氏圓炁針等非遺項目。
據介紹,目前,我市覆蓋國家、省、市、縣的四級非遺代表性名錄保護體系基本建立,非遺與城市發展、鄉村旅游融合度逐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不斷惠及群眾,為打造文化強市、文化強省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記者 成燕 通訊員 劉曉飛/文 馬健/圖)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