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9日10: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臭氧濃度卻不降反升。
6月起,生態環境部將開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監督幫扶工作,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區域,推動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臭氧濃度大幅上升,造成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損失2.3個百分點
春天防沙塵、夏天防臭氧、秋季防秸稈焚燒、冬季防重污染天氣,這幾乎成了大氣污染防治的“四季歌”。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響,6月起,生態環境部將組織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全面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有效治理和精準管控。
這幾年,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臭氧濃度卻不降反升。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同比上升6.5%,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總超標天數41.8%,僅次于PM2.5(占45%)。臭氧濃度大幅上升造成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損失2.3個百分點。今年1—2月,臭氧濃度更是躥升了10.2%。
臭氧濃度不降反升,相關污染物排放、極端天氣條件等是主要原因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表示,與過去相比,“這是今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最大的變化”。
劉炳江介紹,臭氧不降反升,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臭氧前體物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目前我國這兩種污染物的排放量依舊居高不下,“通過這些年的治理,高架源(工廠煙囪等產生高空排放的污染源)的氮氧化物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移動源和大量工業爐窯下降不顯著,而VOCs排放源點多、分散,治理基礎薄弱,成效不是很明顯,導致臭氧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極端天氣條件有利于臭氧生成。去年9月,多地平均氣溫同比升高,尤其是華北、華東、華中地區,降雨量大幅減少,普遍下降50%,個別地區下降了80%。從更大時間尺度看,2013年到2019年間,有5個最暖年份。今年“五一”期間,北京等地出現了罕見的30攝氏度以上高溫,其中7個省份、180個氣象觀測站超過35攝氏度,有的達40至41攝氏度,均突破了5月氣溫極值。
第三,全球臭氧背景值不斷提升,平均每年上升1微克,歐洲、美國、日本等北半球國家及地區臭氧濃度近幾年也呈增長趨勢。
治理將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區域
高濃度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危害不容小覷。對空氣質量管理來說,臭氧超標日數增多,已成為很多地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升的最大拖累。
“從發達國家治理經驗看,主要是要很好地控制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只要持續減排,長期看會把臭氧濃度逐漸控制下來。”劉炳江說,當前,我國臭氧生成主要為VOCs控制型,下一步將會針對臭氧污染開展2020年VOCs攻堅行動,重點是推動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在控制VOCs和臭氧污染上做到時間精準、空間精準、行業精準,時間尺度上聚焦臭氧污染嚴重的夏季,也就是6—9月;空間尺度上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行業上聚焦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行業。
VOCs存在于原料和產品中,對企業來說,揮發了就是損失利潤,有效回收和控制就能增加利潤。有些VOCs屬于易燃易爆物質,治理對防控消除安全隱患很有意義。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教司司長劉友賓介紹,生態環境部擬于近期對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5省的部分城市開展專題調研,了解各城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將突出精準治污,對VOCs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壓力大、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進展滯后城市,指導和幫助相關政府部門、企業落實VOCs治理減排任務。監督幫扶的主要內容包括深入了解企業關切,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切實幫助企業解決污染治理的實際困難。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9日 14 版)
“十三五”以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加速釋放,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趙英民表示,我國環保產業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第三方治理、環境績效服務、環境金融等服務業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互聯網+”模式、PPP模式、生態環境導向等也得到創新應用。
截至8月21日22時,市、區兩級環保部門對廠區周邊及五通橋城區空氣質量進行的流動連續應急監測顯示,空氣中的氯化氫、氟化氫、氯氣、氨氣、VOCs(揮發性有機物)等指標均未檢出;對涌斯江、岷江斷面水質進行的采樣監測顯示,所測指標均未超標。下一步,市、區兩級環保部門將持續對廠區周邊及五通橋城區進行流動連續應急監測,并將監測結果及時公布。
生態環境部將通過衛星遙感手段開展重點區域甲醛、氮氧化物等臭氧前體物遙感監測,篩選VOCs治理重點關注區域。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熊必永強調,圍繞AQI(空氣質量指數)約束性指標,開展夏秋季揮發性有機物整治百日行動,建立責任考核機制,責任到人。
法律制度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武器,執法監管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手段。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生態環境部門要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護,用法治力量保護生態環境。
廣州在此方面率先響應,6月3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加強營運柴油車大戶污染防治幫扶約談會,分3批約談了103家存在超標排放問題的企業。近日,江門市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等專家團隊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硬任務”攻關攻堅工作調研指導。
作為化工大市,鹽城市鹽類危險廢物產生量大,積存逐年增多,一度成為鹽城安全風險最大、危險系數最高的突出“短板”。目前,鹽城市危險廢物處置、綜合利用規模分別提升到22.9萬噸/年、31.66萬噸/年,有效推進該市危險廢物處置和利用步入良性循環、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次出現重污染天氣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和有關專家就網友關心的重污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今年元宵節期間,疊加不利氣象條件及煙花爆竹燃放影響,區域內太原、邯鄲、石家莊等8個城市PM2.5濃度達到重度污染水平。
根據實驗結果,切斷植株的莖干時,番茄會在一小時內發出25次超聲波“求救”聲響,煙草則會發出15次可能象征“痛苦”的聲響。研究項目還首次報告了在20至100千赫超聲波范圍內的植物聲音,可被3至5米距離內的老鼠、飛蛾等聽覺敏銳的動物感受到。
記者今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當地時間3月9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環境“科學-政策-商業”論壇上,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發布了《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污染排放強度,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形成的主因。對23次污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分析表明,每次污染過程都可以解釋為污染物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綜合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