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8日17:5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年輕時的孫家棟在工作中。新華社記者 楊武敏 攝
王鵬在海南文昌發射現場工作中。圖為受訪者提供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書信摘編】
孫家棟院士: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賀!
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
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凝聚了很多老科學家的心血,錢學森、孫家棟正是我國第一代航天人的代表,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2009年3月,即將迎來80歲生日的孫家棟收到了98歲高齡的錢學森寄來的一封信,孫家棟一字一句細看,為錢學森在信中7次提及“您”這個稱呼感動不已:“錢老在信中說到我的成績,但是我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錢老的指導下完成的。”
在錢學森帶領孫家棟開始干航天的那個年代,中國航天剛剛在一窮二白中艱難起步。1958年,在俄羅斯留學7年的孫家棟登上了歸國的列車。
對老一輩航天人來講,報效國家是不求任何回報的。“當時中國留學生在俄羅斯都有這么一股勁頭,都在想著怎么樣努力學習,回去以后報效國家。”孫家棟說。回國后,他就參加了“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
在中國航天事業起步的早期,曾出現過許多艱難險阻逼出的“奇思妙想”:一根粗木頭加一個白鐵皮箭頭就成了火箭模型;用自行車打氣筒作為壓力源,為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加注推進劑;貓的胡須也能當紅外地平儀探測器的裝配工具……如此艱難的起步,在世界航天史上絕無僅有;也正是如此艱難的起步,淬煉出了自力更生的中國航天精神。
“當時我們的思想是,工作不講代價,就是一心一意搞航天。”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孫家棟回憶起當時的日子,依舊歷歷在目:“當時國家為了照顧我們科研人員,給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籌集了一些黃豆和羊肉吃,這在當時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這個情況下,誰會想到獎金呢?待遇什么的更談不上。到工廠里下廠的時候,當時規定夜里十點后算加班,有夜宵。實際上是什么呢?在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在碗里倒點醬油,拿白開水沖一沖,里頭再多少加點蔥絲什么的,喝這么幾口,然后繼續加班工作。”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次,孫家棟都親自參與。他的人生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緊緊相依。從學飛機到造導彈再到放衛星,75歲高齡時又擔起首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擔,孫家棟將自己關鍵的幾次人生選擇概括為一句話,這就是“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幾十年來,正是憑著這個信念,盡管從事著充滿風險的航天事業,但他從來沒有被困難嚇倒。
今年4月,孫家棟度過了91歲生日。這位被稱作中國航天“大總師”的老人,親歷了中國航天夢最初的艱辛起步,也見證了一代代航天人之間的夢想接力:
2004年1月,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回收成功“百日”之際,42歲的張柏楠出任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在這之前,執掌載人飛船總設計師“帥印”的,一直是東方紅一號研制“十八勇士”之一的戚發軔;2008年,38歲的孫澤州擔任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2015年1月,即將卸任北斗導航系統總設計師的孫家棟叮囑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飛雪:“歷史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手中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走過60多年崢嶸歲月的中國航天事業,為什么能不斷實現新的夢想、書寫新的榮光?答案就在一代代胸有凌云志、心懷報國情的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中。一路走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這航天三大精神被擦拭得熠熠生輝,并不斷指引著后來人前行的步伐。
歷史,因此凝固了那么多中國人的幸福時刻。
向著星辰大海前進
【書信摘編】
敬愛的爸爸媽媽:
首先,向你們報告一個好消息,長五B火箭發射任務成功了,作為一名航天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
今年春節,沒能和你們團聚,沒能在身邊照顧你們,心里感覺很過意不去。但你們卻說,國家任務更重要,要我專心工作。現在,發射任務成功了,兒子沒有辜負您二老的期望,一百天的堅守,一切都值了。感謝你們的理解與付出,我將繼續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奮斗!
王鵬
這封家書的作者王鵬,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北京航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主管工程師。他和同事們為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配套的多種地面測控設備,為在火箭測試、轉場和發射過程中對其進行實時“健康監測”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距離發射當日已經過去了幾天,但他回憶起那個激動的瞬間,依舊印象深刻——5月5日18時,隨著一聲令下,火箭在高溫烈焰的舉托下,緩緩拔地而起。不久,便拖著長長的尾焰消失在云層之中,唯有轟鳴聲還在耳邊回響。
“火箭飛行正常。”
“跟蹤正常。”
“遙測信號正常……”
“船箭分離!”伴隨著大廳調度口令聲響起,船艙組合體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大廳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時此刻,海島沸騰了。參與發射任務的航天人們有的歡呼鼓掌,有的揮舞雙拳,有的擁抱在一起,有的笑有的哭……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激動和興奮。
為了確保圓滿完成保障任務,今年春節期間,王鵬和同事們沒有來得及回家,就一頭扎進了發射現場,進行前期的測試、調試等工作,一待就是三個多月。南海之濱,瓊東古邑,海南島風景如畫,他們卻鮮有時間欣賞海景——這次任務很特殊,新火箭推舉新飛船,并且正處于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在現場的不論是身經百戰的老專家,還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每個人的身體和精神都像拉滿了弦的弓,重壓面前,迎難而上。
“不能帶著問題上天”,這是中國航天的鐵律。由于疫情影響,不能返回發射場和被隔離人員加起來達到數百人之多。“人少了,但工作程序可一點也不能少,工作質量更不能打折。”為了做足充分準備、將成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對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加班加點是常態。
偶爾有空閑時,王鵬會和父母聊聊天,兩位老人在電話那頭的理解、鼓勵、打氣,總會讓他在充滿力量的同時又感到幾分內疚。終于,當發射成功那一刻,連日來的疲憊在火箭升空瞬間得到了釋放和紓解,“一切都值了”。
王鵬身邊,有大量和他一樣的新一代航天人,他們中有的放棄了高薪工作邀約而選擇堅守深愛的航天事業,有的與家人長期分離難以團聚,有的身體抱恙不下火線……這些,他們卻不愿過多談及。他們更愛講的是長五B研制的故事,是長五B一飛沖天的精彩。他們于戰“疫”中不忘仰望星空,依舊為璀璨星河而心潮澎湃,鐘南山院士說“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正展現了中國人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無畏與勇氣。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向著星辰大海前進,航天精神始終是中國航天的成功密碼。這種精神是錢學森從操作員手中接過彈體內發現的一根5毫米長的小白毛,說“我要把它帶回北京,作為作風嚴謹細致的典型,教育科技人員”;是神舟七號航天員在飛船火警中沉穩完成太空出艙任務,決定“即使我們回不來,也一定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是火箭發射突然中止時,奮不顧身向塔架逆行奔跑的一個個背影;也是每一名將青春寫入光陰,在崗位上奮斗、拼搏、堅守的最平凡的航天人……在偉大事業和偉大精神的交相輝映、相互交織中,中國人飛向太空的軌跡是如此壯美、如此震撼人心。(本報記者 郝思斯)
更多內容,為您推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嫦娥五號月面“起飛”只是月球上的一小步,但卻是中國走向深空探測的重要一步,相信中國航天作為太空探索領域的先行者之一,在未來的路上將會不斷創造新的精彩。
在安徽省滁州市永樂小學天文科技館內,小學生登上模擬神舟飛船體驗了一回登月之旅。新華社發 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北斗精神”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的重要密鑰,是新時代航天科技事業不斷向前推進,實現航天夢、強國夢的重要支撐。
6月23日上午,伴隨著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山呼海嘯般的巨響,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即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奔赴天疆。這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意味著中國人掌握核心技術的衛星導航系統可以更好的服務全球。
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習近平:神舟十號飛船成功發射、準確入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首戰告捷。這段話出自2013年6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代表時的講話。
“我干的工作其實很平凡,但只要你把它當作一份事業來干,在平凡的崗位就能實現人生價值。2008年,學校組織優秀學生備戰全國第三屆數控技能競賽陜西省選拔賽,在學校和老師鼓勵下,蔡帆報名參賽了。
在這次足以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成功背后,是一群堅守使命的航天人,同樣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作為中國現代化新型航天發射場的實力體現。這場直播將聚焦于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最新的發射塔架9#發射塔架,在介紹塔架發射系統之后,還會登塔架觀看塔架內部。
日前,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由團隊研制和發射的“紫丁香二號”綻放星空,開創了我國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微納衛星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