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為中國航天注入青春動力

2020年05月10日17:06  來源:光明網

5034

  【解碼“新動力人群”】

  為中國航天注入青春動力

  ——記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青年,為廣大青年提出目標要求、指明前進方向。

  日前,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是一支為中國航天注入青春動力的團隊,主要由90后和00后大學生組成,平均年齡還不到24歲,被稱為中國航天最年輕的團隊。

  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龍江一號、龍江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與支撐艙對接現場。資料圖片

  1.興趣導向 匯聚有夢的年輕人

  “學校給我們搭建了實現夢想的舞臺,將一群對航天有興趣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談及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組建的初衷,韋明川說。

  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對繞月微衛星進行測試。資料圖片

  2009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不久,韋明川就加入了學校無線電俱樂部。當年,中國首顆業余無線電通信衛星“希望一號”發射成功的消息讓他倍感振奮,萌生了自己動手研制小衛星的夢想。這一想法得到老師們的支持:“哈工大向來歡迎‘愛做夢’的學生,放開手腳大膽干吧。”2012年,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立。

  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由團隊研制和發射的“紫丁香二號”綻放星空,開創了我國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微納衛星的先河。自此,團隊開啟了探索浩瀚宇宙、逐夢星辰大海的征程。

  “最主要的是興趣導向。”每年團隊納新,韋明川最看重這點,“只有真正感興趣,才能有把事情持續做好的動力。”

  1999年出生的黃家和,從小就是個航天迷。得知紫丁香團隊的信息后,正在讀高中的黃家和既羨慕又激動,他與團隊成員取得了聯系,并把哈工大作為自己高考的目標,“剛進學校一個月我就加入團隊了”。不久,他就得到了參與研制“龍江二號”微衛星的機會,負責地面測控站的軟件設計。

  加入團隊兩年半,黃家和感受最深的是,只要提出的想法可行,基本上都會得到支持;只要做得好,就有很多施展的機會。“雖然團隊對成員沒有任何限制和約束,但衛星研制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每個人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必須團結協作。在這個隊伍里,我們因共同的興趣聚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他說。

  這個團隊非常富有激情和活力,因為每一年都會有新鮮血液注入。吳雨軒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團隊中的00后成員,加入僅有半年多時間,但他已經能獨當一面了。團隊目前正在承擔由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支持的“阿斯圖”衛星研制任務,他在其中負責整星外部結構設計。“團隊的自由度很高,學校投入大量經費,提供場地和設備,支持我們,相信我們,鼓勵我們大膽去想、放手去做。”吳雨軒說。

  “這是一個全校學生都可以參與的廣闊平臺,在這里,師生之間科研資源共享,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知識結構的年輕人在一起進行思維碰撞。”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長曹喜濱說,“未來平臺還將吸納留學生、文科生加入,體現學科的交叉與多元。”

  目前,團隊以學校衛星技術研究所為依托,匯聚了學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等9個學科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人。

  2.仰望星空 更需腳踏實地的努力

  如今,團隊已自主研制了“紫丁香一號”“紫丁香二號”,參與研制了“龍江一號”“龍江二號”“珠海一號”星座和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其中,許多同學對參與“龍江一號”“龍江二號”兩顆微衛星的研制過程感受最深。

  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在日常測試現場。資料圖片

  “這兩顆衛星屬于重大科研任務,要求很高,難度極大。”吳凡在團隊里負責姿態與軌道控制,大學二年級就加入團隊,現在博士即將畢業。“在與實驗室老師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感覺又重新學習了一遍,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技術層面,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龍江二號’微衛星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為保證整星測試的連續性,在實驗室熬夜是常有的事。”在團隊里負責星務管理分系統的邱實說,記得有一次跟沙特相機進行對接試驗,時間與衛星振動試驗完全沖突,大家白天進行振動試驗,晚上進行相機對接。到了發射關鍵期,團隊每天基本只睡兩小時。

  當時,剛上大一的泰米爾和團隊的幾名成員負責“龍江二號”微型相機的設計工作,如此難得的機會從天而降,他異常激動和興奮。然而衛星上給他們留下的空間僅有22毫米乘42毫米,要在拇指大小的地方設計一臺相機,難度可想而知。于是,他們提前結束寒假回到學校調試硬件;凌晨4點一邊放下剛做好的高頻課設,一邊又拿起相機的電路板調試程序。“這是一條十分難走的路,但也是學長們曾經走過的路。”泰米爾說,“記得周玉校長曾經說過,哈工大人要有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精神。從硬件六次大改到軟件長達半年多的調試,再到最終相機隨著‘龍江二號’升空拍回地月合影,當我抬頭仰望月亮的時候,心想,青年人要勇于有夢,但更要腳踏實地,有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精神。”這個長著娃娃臉,才24歲的大男孩有著超乎年齡的理性。

  科研攻關既要付出辛苦,還要面對很多意外和挫折的考驗。“龍江一號”在發射升空后不久因故突然失聯,根本沒有扼腕痛惜的時間,團隊立即投入到全力搶救“龍江二號”的戰斗中。“當時只有一個信念,必須把‘龍江二號’搶回來!我們在指控中心現場連續發送400多條指令,如果任何一條發生微小偏差都將功虧一簣,當衛星的轉速從每秒400度慢慢降到零的那一刻,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當時的驚險情形對邱實來說至今難忘。

  “老師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輕言放棄。對于我們的成長來說,在別人的幫助下取得‘正確答案’只能算是邁出一小步,而從挫折經歷中汲取寶貴經驗則會讓我們跨越一大步。”吳凡感慨道。

  3.少年可期 背靠強大的祖國

  2019年2月15日,《科學》雜志刊登了一張“龍江二號”微衛星團隊拍攝的“地月合影”照片,隨后這張照片在國際主流媒體上廣泛傳播,英國《獨立報》在報道中稱“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棒的地球和月球合影”。團隊由此備受國內外關注。

  在哈工大,一大批航天領域的青年人才正茁壯成長。資料圖片

  “當我們聽到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的人一次次地對我們說,他們收到了中國‘龍江二號’的衛星信號時,是最激動的。”韋明川說,“世界各地的衛星和無線電愛好者十分認可這件事,都希望參與‘龍江二號’衛星的信號接收,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個公開信道,他們可以在預設時段內進行數據接收,甚至直接發送指令控制小相機拍照和圖像下傳,來自荷蘭、德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愛好者們都有參與。”

  在“龍江二號”完成使命受控撞月的網絡直播中,一位父親和一名大學生的留言深深觸動了泰米爾:“我是一名無線電愛好者,年輕的時候沒有機會參與衛星的研制,我的孩子對此非常感興趣,喜歡看你們的直播,希望有一天他能加入到你們中。”“正是受你們團隊的激勵鼓舞才立志航天,我今年已經考進哈工大了,也要加入你們。”

  泰米爾說:“如果通過我們團隊能激勵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祖國的航天事業中來,會讓我們所做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在眾多贊譽中,邱實最喜歡“中國航天版的‘少年可期’”。他認為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把團隊放在了中國航天傳承人的位置上。“我常常反思自己是否擔得起這樣的評價。應該說與學校老一輩航天人白手起家搞科研相比,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值一提。但我希望能通過以后的加倍努力,做一些真正配得上這個評價的事情。”

  從本科加入團隊到碩士畢業離校工作再到博士入學重新歸隊,張冀鷂在磨礪中成長,他深深體會到:從前因興趣使然而去做的事情如今已經變成了值得自己投身一生的事業。“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以學生身份參與研制衛星這種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變成了現實。”張冀鷂說,“從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如今探月工程等航天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短短幾十年,深切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大,也激勵著我們團隊為未來的中國航天事業盡一份力。”

  剛剛參與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研制任務凱旋的胡超然對此也有同感:“2012年剛加入團隊的時候,國內的大學還沒有學生做衛星項目的先例。隨著國家科研經費投入越來越多,和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現在很多高中生都有機會參與衛星項目。開始我們好幾年做一顆星,現在一年做好幾顆。”

  在團隊成員宿舍里,關于航天的印記比比皆是,其中一張“我們為夢想而生”的明信片格外醒目。少年可期,期待和祝愿這樣一群年輕人都能實現自己的航天夢。

  【#光明人才微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任歡整理

  日前,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群大學生不僅挑戰了“不可能”,還把夢想成功“做上天”!年少時期,你有過哪些異想天開的夢想,又為此付出過哪些努力?

  @夏天的正能量:小時候立志長大了當一名作家,后來堅持從初中開始寫日記,并且從大學期間開始堅持寫博客。現在雖然并沒有成為一名作家,但我已經愛上了寫作。

  @elf243rh:我剛上碩士研究生的時候胖到了200多斤,我要變瘦!后來,我用半年時間堅持每天下午游泳,晚上跑步,嚴格控制飲食,成功瘦到了170斤。

  @革命尚未成功:從小就纏著老爸教攝影。上大學期間創辦了一個攝影工作室,起步挺艱難的,好歹堅持下來了。打算明年畢業以后開一家電影主題餐廳。

  @其實我是一個好人:聽CNN和BBC,從大一到現在已經10年了,基本每天沒斷。當初是為了提高聽力過英語四六級,一直堅持下來,是因為發現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一件挺酷的事。

  @飛行棋: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去漫游太空。現在卻成了一名相關產業的工程師,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但也感覺很值得。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0日 07版)

  [ 責編:王宏澤 ]

文章關鍵詞:業余無線電通信 管理分系統 1970年 航天人 航天事業 繞月 航天領域 月球軌道 軌道控制 青春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