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1日1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廣州市花都區,一座現代化倉庫悄然而立,依托6000多個傳感器和監控探頭,倉庫糧食顆粒清晰可見。
這是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倉儲物聯網的一部分,如今,該公司已經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龐大糧食倉儲物聯網,以保證中央儲備糧“質量良好、數量真實”。
萬物互聯!國家存糧“心中有數”
中央儲備糧廣州直屬庫有限公司是中央儲備糧食倉庫之一,占地178畝,儲糧超過10萬噸,足夠100萬人吃上半年。
以前,每一個糧倉就是一個獨立的儲糧單位,信息查閱只能靠人力、看報表,“庫區擁有20個倉庫,每個倉庫1500平方米,糧食堆高6米。別說細致檢查,每個糧倉走一遍都費時費力。”中央儲備糧廣州直屬庫有限公司總經理黎曉東告訴記者,“現在打開電腦就能完成,省人省力,又快又好。這是物聯網帶來的變化。”
“糧堆中,以5米距離為網格,架設了4層約300個測溫點,內外還有兩個濕度傳感器,通過互聯網實時向分公司和集團總部回傳數據。”黎曉東介紹,傳感器能實時采集、分析、預警倉內糧食溫度的細微變化,發現問題可第一時間得到處理。
中儲糧集團廣州分公司倉儲管理處處長陶琳巖介紹,高清監控攝像頭擁有23倍放大、360度旋轉能力,讓管理部門擁有了全天候、無盲點的遠程監控能力,可實時監控每一個直屬庫倉內外實況。
覆蓋全國980多個倉庫、擁有432萬個糧情傳感器和81158個監控探頭……物聯網不僅實現在線監測,還能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控制實地環境,智能通風決策模型可計算出通風方式、通風時長,并遠程操控風機、通風窗,實現通風的智能決策。
中儲糧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申雷海說,過去,人工開倉通風需要40分鐘,現在坐在辦公室,1分鐘內就可操控20多個大型糧倉。
大數據!糧食安全“穩如磐石”
指標顯示,我國糧食安全“穩如磐石”。
供需方面,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19年更是創歷史新高,達到1327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
與此同時,隨著飲食結構的不斷調整提升,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斷下降,2018年城鎮為110公斤,農村為148.5公斤。
庫存方面。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只要糧食庫存比例達到17%至18%,就達到了安全線,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糧食庫存水平遠高于國際安全線,特別是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的庫存量,足夠全國人吃一年。
進口方面,據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谷物凈進口1468萬噸,不到300億斤,僅占中國谷物消費量的2%左右,進口的谷物多為強筋弱筋小麥、泰國大米等,以作調劑,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篤定!中國糧食儲備能力今非昔比
廣東、海南等地是中國儲糧環境最惡劣的高溫高濕地區,結合智能通風等技術,根據物聯網數據跟蹤,即便在最炎熱的夏季,廣東平均糧溫也能由28℃下降到20℃,海南則不超過22℃。監測顯示,稻谷的品質指標脂肪酸值每年上升不到3mgKOH/100g。
陶琳巖告訴記者,科技儲糧技術進步使發熱、生霉等異常糧情的發生幾率顯著減少,廣州分公司轄區糧食綜合平均損耗由以前的1.3%以上穩定到目前0.8%以下,集團公司層面監測到的問題發生率不斷下降。
“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中儲糧在我國糧食安全保障中的壓艙能力,提高了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總經理金京說。
監控能力的提升推動了糧倉儲存能力的跨越式發展。目前,中儲糧總倉(罐)容接近1億噸,是成立初期倉容的6.8倍。
廣東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也是糧食安全重點地區。1月,廣東省商務廳廳長鄭建榮表示,即使擁有一億多常住人口,廣東的地方儲備糧也足夠廣東8個月所用。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云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4月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加強市場糧源調度,有序組織拍賣政策性糧源,有效保障了市場需求。
“糧食安全是受高度關注的話題。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我們心中非常篤定。”金京說。
出品:陳凱星 周亮
監制:賀大為 鐘昊熹 于衛亞 王攀
記者:肖思思 吳濤 胡拿云
統籌:謝 悅 程 婧
視頻:廉奇達 吳濤 胡拿云
原標題:《這是一條物聯網新聞!“穿透式”辟謠“中國糧食危機”》
有了云棚系統根節點,遠在山東壽光的野虎蔬菜合作社的產業園便有了數據支撐,農戶不再依靠經驗種田,而是依靠精確的數據種田。除了云棚系統試驗區,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還布局有智慧網格試驗區、都市農業試驗區,涵蓋多種作業場景。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云南省日前出臺相關政策,其中提出優化對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措施,鼓勵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創新,探索建立“容錯”機制。
在開幕式上,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 · 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以視頻的方式發表了演講。
11月18日,世界互聯網大會組委會發布的《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指出,國際社會應采取更加積極、包容、協調、普惠的政策,加快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華泰證券稱,展望2021年,移動&廣電合作建設700M頻段帶動新增量,5G基站新建規模有望進一步提升,預計國內三家運營商5G基站新建規模在90萬站左右。展望2021年,華泰證券認為,一方面,流量的持續增長以及上游產業鏈的逐漸成熟,使得數據中心400G光模塊市場在2021年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植物工廠無土栽培的蔬菜 在這里,植物采用水培種植,營養液循環補給,通過上層光伏發電供給下層蔬菜種植。植物工廠通過光伏發電一年大概能發電2400萬度,下層種植蔬菜僅用三四十萬度,余電并入國家電網,實現了蔬菜種植和發電的雙效益。
為了讓城市消防救援工作“破局突圍”,貴陽市消防救援支隊正在聯合社會力量研發單兵作戰系統,用以提升惡劣救援環境下的實時指揮,靈活應變能力。其中物聯網互救器除具備靜止預報警、強報警、手動報警功能外,也是單兵生命監測信息收集和發送的前端設備。
智能化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將分散或孤立的設備、產品、生產者、企業等以產業鏈、價值鏈等方式連接起來,形成聯動發展。站在新起點上,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加速制造業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
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在上海舉行。本屆進博會電力保障工作中應用了5G、AR、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物聯網等技術,提升保障水平。目前,分布在全市的129個搶修基地、173個搶修駐點、5000余名搶修人員、近1000臺應急搶修車輛也已全部到位,以最佳狀態迎接進博會的到來。
世界各國對進博會格外矚目,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人人都是受益者。在第三屆進博會期間,將有數百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進行“全球首發、中國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