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8日23:26 來源:新華網
習近平致敬的戰“疫”英雄·志愿者篇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 題:他們,微光成炬照征程
新華社記者姜琳
平日里,他們是學生、村民、快遞員、水電工、小店主……是街頭巷陌,與你我擦肩而過的普通人。
疫情中,他們“變身”志愿者奔赴不同崗位,無私奉獻、竭盡所能。
默默無聞,但英勇非凡;微光點點,卻聚成明炬照亮風雨征程。
2月26日,“雷鋒的士”志愿者江智瓊送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護士張琳上班。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凡人英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快遞員汪勇火了。
短短板寸,圓圓鼻頭,彎彎笑眼。疫情發生前,他是武漢一名普通“80后”快遞員,日夜奔忙,為一家三口。
除夕夜,汪勇一年來難得休息。臨睡前看到金銀潭醫院一位護士在微信群求助,他睡不著了。輾轉反側后,他瞞著家人,大年初一早上六點準時到醫院門口接護士回家。
彼時,武漢疫情正吃緊。汪勇也害怕感染,一整天腿都在顫抖。但看到醫護人員的求助信息,他還是選擇了繼續。
汪勇和招募的志愿者一起,在最困難的時候冒險奔波在大街小巷,照顧著數千名醫護人員,保護著這群保護武漢的人——
免費接送,協調防護物資,采購生活用品,解決他們的吃飯以及修眼鏡、修手機等各種棘手瑣事……
在他眼里,自己沒有任何資源,只是一個“組局人”。從單槍匹馬到“一呼百應”,完全是靠志同道合者的支持與幫助。
連續一個月,汪勇住在潮濕冰冷的倉庫。直到采訪他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家人和親友才獲知一切。“從小我就不是個省心的小孩,還好,這次沒給父母丟臉。”他說。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晚上11點多,武漢街頭,來自湖南建工集團的小伙鄭能量停好車,趕緊扒上幾口晚飯。
大年初一,鄭能量從湖南寧鄉老家冒雨驅車四個多小時“逆行”到武漢。
在朋友圈里,他寫下:自愿進入疫區做志愿者,自愿接受最累最臟的任務。大學五年自己曾得到了各方面支持幫助,很想把情義傳遞給他人。
沒有熟人,沒有落腳點。連續40多天,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接送市民、運送物資、收割蔬菜,記不清做了多少事,而武漢留給他的溫暖與感動,他銘記在心。
武昌火車站,一位素不相識的交警攔車叫出了他的名字,希望能跟他合影,并向他深深鞠了一躬。
“真的眼淚沒繃住。”他說,“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不過是有幸參與到歷史之中。”
3月7日,“95后”鄭欣怡出門準備前往武漢中百倉儲百步亭花園路店做志愿者。 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守望相助,以愛之名驅走黑暗
父母獲悉自己做志愿者的反應,她永遠也忘不了:媽媽呆呆地坐在沙發上,睜大眼睛問她:“這么大的事情怎么都不跟我們商量?”
華雨辰,武漢青山區鋼花小學音樂教師,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90后”。
抗疫期間,她當過司機、測溫員、搬運工、方艙醫院的播音員。“我不是醫生,沒有辦法救治病人,但特別想站出來盡一份力。”她說。
在武漢北湖收費站,華雨辰目睹了四面八方支援武漢的大貨車、大卡車進城,車上都拉著橫幅“武漢不怕,我們來了!”一名四川汶川的村干部帶著村民,開車20多個小時來送物資,橫幅上寫著:“汶川感恩,武漢雄起!”
華雨辰說:“真的,只有親身經歷那一幕,你才能感受到那種震撼,你就會覺得,不怕,武漢不會輸。”
城外人千里馳援,城中人守望相助。
3月19日,晴。武漢一小區空地,志愿者屈玲玉把一位老人抱上座椅,系上圍布。“人生第一次當理發師。”她爽朗地笑著說。
2019年12月,甘肅姑娘屈玲玉到武漢找工作,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工作暫停、回不了家。“與其害怕焦慮,不如主動做些什么。”
于是,武漢街頭多了一名個子不高、頭發極短、戴棒球帽的“女漢子”,推著小板車到處采購物資,步行六七公里送到醫院。
有一次,捆綁貨物的繩子突然斷裂,堆得一人高的生活用品瞬間倒塌。屈玲玉無奈之下發信息求助,愛心車隊的司機馬上趕來。
她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我身后站著很多人,我們一起陪伴這座城市慢慢變好。”
免費為醫護人員烹飪盒飯的“雨衣妹妹”劉仙、有求必應的湯紅秋及美德志愿者聯盟……一個個俠肝義膽的故事廣為流傳,一位位無私奉獻的凡人成為網紅。無數力量匯集、無數暖流涌動,穿過厚重的隔離、封閉的圍欄,為這座城市驅走黑暗、帶來希望。
2月5日,在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志愿者胡思同(右一)和隊友做完消殺后合影。 新華社發
真誠奉獻,匯聚抗疫強大力量
尺土,可以成塔,熒光,亦能增輝。
廣東珠海,安信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度因缺人無法復工生產緊缺的醫用物資。市民黃莉春和26名志愿者進廠連干16天,累計生產醫用口罩和防護鞋30多萬件。
北京,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大二學生趙天昊打開攝像頭,為一名備戰高考的醫務人員子女輔導物理。“醫護人員在前線作戰,我們在后方盡力為他們分憂,這是疫情面前義不容辭的責任。”
沈陽太原街街道中華社區,聾啞人志愿者田占玉每天四次巡邏檢查。經過防控點位時,他高舉手臂給值守人員加油。“大好人”,人們每天在群里用這三個字刷屏向他表示感謝。
武漢,35歲的任超等108名Ⅰ期臨床試驗志愿者,近日接種了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網友的留言讓人淚目:英雄的國度,英雄的城市,是因為有英雄的你們!
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顯示:1月20日至3月4日期間,各地開展志愿服務項目超過9.3萬個,參加服務的注冊志愿者超過207萬人,記錄志愿服務時間達6419萬小時。
居民志愿者、巾幗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網絡志愿者、文明志愿者、民兵志愿者、外籍志愿者……還有很多自發走出家門值守一線的無名志愿者,他們也許沒注冊,但他們的愛與奉獻同樣值得銘記。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60多年前,年僅18歲的雷鋒提出的問題直擊人心。在抗擊疫情的當下,億萬中國人以實際行動,給出了這個時代最響亮的答案。(參與記者:譚元斌、白田田、李杰)
2月16日,河南鄭州紅十字藍天應急救援隊志愿者黃俊(右)在消殺作業前幫丈夫李劍穿橡膠隔離服。 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3月3日,志愿者黃玉芹(右)在哈爾濱市上海新村社區給進入小區的居民測體溫。 新華社記者 強勇 攝
2月23日,武漢市武昌區華錦社區的志愿者為社區居民送菜上門。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2月23日,武漢市武昌區華錦社區的志愿者從窗口為一名行動不便的老人遞愛心菜。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2月2日,志愿者胡思同(右一)在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登機口為乘客檢測體溫。 新華社發
3月3日,在黑龍江哈爾濱平房區興建街道上海新村社區,志愿者于慶河(左)、黃玉芹在閑暇時通過手機與兒子、兒媳互報平安。 新華社記者 強勇 攝
3月12日,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街道富潤家園社區出入口,外籍志愿者阿里(右)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2月23日,武漢市武昌區華錦社區的志愿者為社區居民分裝愛心蔬菜。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志愿者李文琦(右)在黑龍江哈爾濱香坊區司徒街與六順街交口處的疫情防控卡點值守(3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題:無人收獲機、倒伏收割“神器”、“空調”糧倉……東北秋收季“刮”起智能風 為適應倒伏作物收割要求,加快搶收,黑龍江省財政下撥1.7億元,用于收獲機械改裝補貼,目前已改裝近2萬臺機械用于秋收,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 家住武漢市佛祖嶺街道順民社區、今年剛滿18歲的徐棟在看到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志愿服務關愛行動”通告,專項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給乘客量體溫、為大廳消毒殺菌……每天,背著40多斤重的消毒裝備,胡思同穿梭在長春龍嘉機場各航站樓之間,沉悶的防護服里包裹著汗水。
今年70歲的于慶河和69歲的黃玉芹是住在黑龍江哈爾濱平房區興建街道上海新村社區的一對夫妻,兩人都是有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全球執行協調員奧利維爾·亞當發表公開聲明,致敬包括近50萬名青年志愿者在內的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
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迅速制定工作方案,以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關愛行動”為抓手,充分發揮志愿者作用,做好居民生活物資配送服務。武漢市《全市社區防控“志愿服務關愛行動”調查報告》顯示,95%的受訪者知曉“志愿服務關愛行動”,98%的受訪者居家期間能聯系到志愿者及時幫忙購買必需品。
新華社長春3月16日電 題:青春,為希望而戰——吉林青年防疫志愿者速寫 給乘客量體溫、消毒殺菌,志愿者們需要背著40多斤重的消毒裝備,穿梭在各航站樓之間,沉悶的防護服里包裹著汗水。
這么多天的守候,從靜止到繁忙,從陰霾到陽光……這么長時間的等待,城市再次啟動。司機叮囑著每一位上車的乘客掃碼登記。:“現在只能外賣,不能堂食。長春龍嘉國際機場醫療急救站醫生郭歌幾乎每天都在工作崗位上忙碌。
鄭州海關單日驗放郵遞渠道進境口罩18.8萬個 2月4日,鄭州郵局海關快速驗放進境口罩713箱,共計18.8萬個。成都雙流機場海關快速驗放8萬只境外捐贈口罩 2月4日,成都雙流機場海關在快件渠道快速驗放一批境外捐贈口罩,共計8萬只。
合肥新橋機場 新橋機場海關旅檢科高樹東在口岸一線連續奮戰6天,稍作休息,又投入到下一場疫情防控工作中。
12月10日,2018-2019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表彰大會在京舉行。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主體工程等241個項目工程榮獲“魯班獎”。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 馬里時間2016年5月31日凌晨2點50分,在聯合國駐馬里維和部隊營地,29歲的維和戰士申亮亮和戰友執行站崗任務時遭遇暴恐分子汽車炸彈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