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0日18:39 來源:黨建網
導 語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性的重要會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會議總結過去、立足當下、規劃未來,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重大政治任務。為幫助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會議精神,我們圍繞《決定》中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邀請專家學者進行闡釋解讀。今天,我們推出“十三個堅持和完善”和“十三個顯著優勢”系列理論文章之六,敬請垂注。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任曉山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正是“經國”與“序民”的完美結合。對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而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其最直接、最現實、最生動的反映和體現。
一、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品格
在人類歷史上,唯心主義及其歷史觀曾經長期占據、主導世界哲學思想領域,他們否認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抹殺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為標志,正式誕生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追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圣經”。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他眾多貢獻中最偉大的兩個發現。中國古代在講到孔子和王陽明的地位和作用時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地不生伯安,人心如泥沼”;對于無產階級和人類來說,馬克思就是普羅米修斯式的“盜火者”,因為他把偉大的認識工具交給了人類特別是無產階級,使人們探索歷史規律有了前行的火炬和燈塔。在這之前,社會上占據統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極少數統治階級代言和服務的。馬克思第一次端起歷史發展規律的望遠鏡和顯微鏡,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第一次使人民看到了成為自己命運主人的希望。馬克思主義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理論品格,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終身堅守的價值標準和追求的革命目標。《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為某個集團或階級代言的“私器”,而是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而斗爭的“公器”。
馬克思主義是完全地徹底地為人類求解放的科學理論。“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為此,馬克思主義始終致力于謀求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得到人民衷心擁護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馬克思本人也是知行合一的光輝典范,17歲時他在高中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這樣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把為人民解放而奮斗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義無反顧投身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始終站在革命斗爭最前沿,即使飽嘗顛沛流離的艱辛、貧病交加的煎熬,仍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成就了偉大人生。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后,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列寧主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他指出,社會主義要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這一點,而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困難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這個真理”。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內在邏輯。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條件和面臨的任務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仍然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仍然生活在馬克思主義所指引的時代,馬克思主義仍然占據著人類道義的制高點,馬克思本人仍然被公認為“千年第一思想家”。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人民性是其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忠實的繼承者、堅定的傳承者、卓越的發展者,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路走來、一往無前,愈挫愈奮、愈難愈進,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成參天大樹。面對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社會主義遭受曲折、處于低潮的嚴峻形勢,社會主義中國保持定力、立定腳跟,緊緊依靠人民,用“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終結“歷史終結論”、崩盤“中國崩潰論”、挫敗“社會主義失敗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取得巨大成就,使世界上正視和相信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多了起來,使世界范圍內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有力地捍衛和鞏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
二、凝練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集中表達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九原板蕩、百載陸沉的舊中國,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國家搖搖欲墜、民族人心渙散,百姓生活正如有人所言“入則有老弱待哺之憂,出則無立業謀生之地,行則逢擄身喪命之變,居則罹舉家凍餒之禍,災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懸”。1921年7月,在上海石庫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胡喬木后來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大開過了,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但是,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上卻開始了。”這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初心系于人民,使命為了人民。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致力于為人民求解放、謀利益。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初創時期,雖然各方面還不成熟、定型,但黨就十分重視發揮人民歷史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黨和人民軍隊更是把人民群眾視為真正的銅墻鐵壁。這個時期,毛澤東就注重解決群眾利益問題作過多次精辟的論述。1934年1月,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如果我們單單動員人民進行戰爭,一點別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呢?當然不能。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斗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團結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1943年,毛澤東在談到征集救國公糧的問題時說,“要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解決群眾的困難。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那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毛澤東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必須使群眾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全國執政,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奮斗。對于這一點,任何不帶偏見的人,甚至包括許多睿智的外國人士都是看得非常清楚的。1946年3月,跟隨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訪問延安的記者,曾經這樣描述共產黨的政治中樞:“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中國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這些都是口號,但又包含著比口號更深的含義,代表著一種極深的感情,一種最終的信念。”革命為民,執政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是共產黨人執政的最大底氣。“政府是人民政府,軍隊是人民軍隊,醫院是人民醫院,銀行是人民銀行,鐵路是人民鐵路,公園是人民公園,警察是人民警察,教師是人民教師,公務員是人民勤務員,就是用的錢也叫人民幣……”有網友總結稱,只有中國共產黨做到了,把新生政權的所有領域都打上“人民”烙印。1960年,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后說:“毛澤東的哲學非常簡單,就是人民起決定作用。”
力量源自人民,緊緊依靠人民。鄧小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員的含意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后,鄧小平多次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面對當時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實踐上的偏差,到底什么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呢?為此,他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思想,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后來,我們黨在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又分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指導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民為本、以人為本是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根紅線。
發展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際形勢也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立黨為什么、執政靠什么,改革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動力在哪里,這些大本大源的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黨的面前,成為黨治國理政必須回答解決好的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到“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從“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到“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定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從“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到“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從“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無不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赤子之情、真摯的人民情懷、強烈的為民擔當,“人民”是他朝斯夕斯、念茲在茲的永遠牽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承黨的初心使命,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理論品格,堅持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情懷的執政本色、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有力的主體依托和動力支持。為了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在全黨深入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去年又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目的就是引導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始終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以真摯的人民情懷滋養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識踐行初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解讀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成功密碼
“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面對中國共產黨苦難的輝煌,面對新中國建設的巨大成就,國內外很多人都在探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答案多種多樣,立場、角度、精度、深度等不盡相同。對中國的成功和奇跡,有西方學者這樣感嘆,誰要能解釋中國,誰就能獲得諾貝爾獎。有人甚至說,中國是一切規律的例外。“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其實,不管如何解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方程式”,我們黨始終不渝堅持人民至上,卻是一個躲不掉、繞不開,不能變、也變不了的常量。在西方國家,高調宣揚“對人民負責,對選民負責”的政黨也有很多,不少政客常常把“人民”掛在嘴邊,但“人民”不過是他們競選的策略、施政的“藥引”,充其量只是“工具理性”。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心目中卻是永遠的“價值理性”。正如鄧小平所說:“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
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靠人民起家。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有58名黨員,全國當時大大小小的政黨組織300余個。其后在領導人民進行28年的浴血奮戰中,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任務之艱巨、面對的國內外敵人之強大、革命斗爭之卓絕、付出犧牲之巨大、意志品質之頑強,前所未有、世所罕見。這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斗爭是在極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么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僅從解放戰爭來看,再次雄辯地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農民背上的兩把刀:租米重,利錢高!農民面前三條路:投河、上吊、坐監牢!”這是解放前國統區流行的一首歌謠,反映了農民的悲慘生活。而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得億萬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當時上海一家英文刊物《密勒士評論報》這樣評論,“內戰戰場的真正分界,是這樣兩種不同的地區中間:一種是農民給自己種地,另一種是農民給地主種地”,這“不但決定國共兩黨的前途,而且決定這個國家的前途”。為了鞏固和發展土地改革工作,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對此,美國人韓丁說:“新發布的《土地法大綱》在1946年至1950年中國內戰期間的作用,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這也證明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即“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正是因為土地改革的推行,使得解放區農民以巨大的熱情參軍參戰、捐糧支前,加速了蔣家王朝的滅亡。為此,毛澤東深刻指出:“有了土地改革的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馬克思、恩格斯“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這句話作了最生動、最有力的注腳。
在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靠人民當家。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使人民得以翻身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自己命運的主人。為了推進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10月,毛澤東在與工商界人士座談時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正是“共同的富”“共同的強”和“大家都有份”,激發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無窮力量。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國人民以革命豪情、沖天干勁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初步建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科學教育文化各項事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尤其是面對帝國主義的核訛詐、核威脅和科技領先帶來的壓力,中國人民有志氣、不信邪,橫下一條心、勒緊褲帶搞成了“兩彈一星”,震驚了整個世界。其意義和影響,正如鄧小平后來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自己當家作主,迸發出驚人的、無窮的創造偉力,也就是毛澤東說的:“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在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靠人民興家。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文革”十年內亂結束后,中國又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在這個歷史關頭,黨順應人民意志和時代潮流,召開了黨的歷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波瀾壯闊的40多年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切實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民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的這些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作過這樣一個估算:如果說英國工業革命期間,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內增長1倍;那么在當今中國這場現代化的大潮中,一個中國人可以翻7倍。國際上關于改革,有“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改進”之分,前者是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改進,而后者使一部分受益一部分受損、但受益所得足以補償受損所失的改進。中國的改革超越了這兩者,在認識和實踐上,始終把人民置于改革的“C位”,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桶底”。可以說,如果這個“桶底”沒有了、或者破了掉了,那么所有的長板短板都沒有任何意義。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實現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七年多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頭,把改革發展責任扛在肩上,著力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從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到明確“五位一體”加黨建的體制改革分目標;從構建完善改革的四梁八柱,到逐項明確任務書、時間表、責任制;從實施精準扶貧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藍天、碧水、凈土與人民群眾朝夕相伴;從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到發展學前教育;從異地辦理身份證,到簡政放權“最多跑一次”……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人民始終是改革發展的依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
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要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就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為此,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要更加自覺地堅持和發揮以人民為中心的顯著優勢,更加堅定地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之治”的根本立場。“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正因為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所以“中國之治”必然是人民之治,必然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不忘初心才能永葆恒心。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更好地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努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之治”的價值基座。“從來治國者,寧不忘漁樵。”縱觀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歷史,我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樣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所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制度體系、治理體系的“合目的性”。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是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進行的,而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創造了歷史,推動著社會的前進,是歷史進程的最終決定性力量,這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同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由民作主而不是替民做主,推動“革命階級本身”成為“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合規律性”。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科學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實現了科學性與價值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之治”的鮮明特色。“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通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用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可以說,新時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已經超越了古代統治者“愛民”“重民”“恤民”思想,也超越了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民治、民有、民享”理念,正創新實踐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人民當家作主、人人全面發展的美好愿景。
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之治”的不竭動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今天,我國經濟總量已突破90萬億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令人欣喜的是,我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因此,完全有理由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這一目標,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前路并非坦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還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還可能出現各種風險和矛盾。恩格斯曾經說過:“只要我們進一步發揮我們的唯物主義論點,并且把它應用于現時代,一個強大的、一切時代中最強大的革命遠景就會立即展現在我們面前。”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要求。只要我們站穩人民立場,堅持為民造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增進人民福祉,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就一定能夠充分激發近14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推動“中國之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更加鞏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揮出更大的優越性,永葆生機與活力。
偉大成就凝聚人民力量,浩蕩征程再啟奮進新局。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就一定能書寫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篇章,不斷開辟“中國之治”的新境界。
(作者為《新湘評論》雜志社社長)
近日,受強冷空氣影響,黃河山西河津段30多公里的河道全線出現流凌,大小不等的流凌順流而下,場面壯觀。薛俊 攝 (人民圖片網) 近日,受強冷空氣影響,黃河山西河津段30多公里的河道全線出現流凌,大小不等的流凌順流而下,場面壯觀。
專訪:希望新中加強后疫情時代合作造福兩國人民助力區域經濟發展——訪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 明年是東盟(ASEAN)與中國建立對話伙伴關系30周年,王瑞杰表示,中國和東盟可借此契機共同推動具有前瞻性的議程。
12月8日上午,安陽退休職工陳女士從鄭州人民醫院ICU病房轉入手術室。據了解,器官移植是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器官移植供需比為1:30。
這是一趟知青專列,不滿16歲的習近平坐在上面。輾轉幾天后,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他將在這里度過七年知青歲月。當時,知青們能吃到蒸玉米團子、高粱米團子,而老鄉們大多時候只能吃糠窩窩。
“‘十四五’時期,海南最大的機遇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最重要的任務是高質量高標準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十三五”時期,海南辦成了許多過去不敢想、沒辦成的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自由貿易港建設實現順利開局。
(記者杜海濤)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今年1至9月,我國外貿累計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1至10月,外貿增速提高到1.1%;進入11月,增幅繼續擴大。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車成功試跑,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正式下線……今年,中國中車接連推出一系列行業領先的新產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表示,企業應努力做好做精主責主業,不斷推出更加精良優質的產品,為品牌大廈添磚加瓦。
在今天(7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2月4日發表聲明,宣布對中方統戰部官員實施簽證限制。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我們堅決反對、強烈譴責蓬佩奧之流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惡毒攻擊以及美方對中美人文交流活動的進一步限制。
官方通報成都郫都區本土病例【成都市郫都區區長回應:已對該區五個區域實施全面現場管控和消殺】12月7日晚上9點,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專題發布會,對郫都區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最新情況通報,并就記者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回應。
(記者 劉暢)12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發布通報:郫都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2月7日,經成都市疾控中心復核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已轉運至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醫院隔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