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15:17 來源:河南經濟廣播
大象新聞·新聞事業部記者翁春柳,蘇鵬 通訊員陳慧 余華
12月8日上午,安陽退休職工陳女士從鄭州人民醫院ICU病房轉入手術室。在進行器官獲取手術前,醫務人員為他舉行了告別儀式。
告別儀式 孫蕓昊攝
捐獻者陳女士今年63歲,是安陽某單位的退休職工。
她的第一個孩子在十幾歲時,患骨癌去世。44歲時,她高齡生下女兒夢涵。夢涵12歲時,陳女士的愛人得了腦梗塞,兩三年后不幸去世。陳女士和夢涵兩人相依為命。
因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陳女士的身體一直不好,兩年前,她突發腦梗塞,雖然后遺癥不重,但也需要定期住院療養。
11月26日,陳女士在老年活動中心突發腦溢血陷入昏迷,經過搶救,陳女士被診斷為“腦死亡”。
面對重癥監護病房緊閉的大門,家人們哭成一片。
痛苦抉擇 捐獻器官延續生命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掙扎,悲痛之余,夢涵跟小姨、舅舅一起做出決定,將陳女士的器官捐獻出來,讓她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延續。
夢涵簽署捐獻確認書 孫蕓昊攝
經過詳細溝通,陳女士于11月27日轉入鄭州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進行器官捐獻前的準備工作。經過鄭州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專家的兩輪檢查判定,陳女士被確認腦死亡,符合器官捐獻的條件。
捐獻器官為五人帶來新生
經過相關醫學指標評估,陳女士的兩個腎臟、一個肝臟、兩個眼角膜符合捐獻標準,她將為五名患者帶來新生。
據了解,器官移植是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器官移植供需比為1:30。
從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河南省已初步建立起科學公正、符合倫理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
| 新京報快評 只有激活監管約束機制,及時斬斷內鬼們的黑手,才能打造一套規范公正的器官移植系統。從內部來說,需要強化醫療系統內部監管,鼓勵知情者發揮內部“吹哨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在器官捐獻與獲取中的監督、審查作用;
一位從業十多年的器官捐獻協調員介紹,由于潛在器官捐獻者多在ICU病房,ICU醫生最了解捐獻者病情,就有一些人接觸ICU醫生,第一時間了解到潛在捐獻者信息。隨后,新京報記者來到該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器官捐獻辦公室,工作人員未能查詢到2月15日捐獻者名為李萍的捐獻記錄。
12天以前,他像往常一樣在建筑工地工作時,不幸從高空墜落,導致出現嚴重的顱腦損傷。8月23日,代明的家人簽署了器官捐獻登記表,也就是這一天,代明的兩個腎臟將在兩名尿毒癥患者體內繼續延續生命。
8月11日,代大明在建筑工地上工作時,不幸從高空墜落,導致嚴重的顱腦損傷。經過溝通,大明于8月16日轉入鄭州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進行器官捐獻前的準備工作。8月23日下午,代大明從ICU病房轉入手術室,在進行器官獲取手術前,醫務人員為他舉行了告別儀式。
胡晨(已故) 2004年入伍,服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后勤部隊,入伍兩年,第一年被評為優秀學兵、第二年被評為優秀士兵,2006
5.劉傳健,男,1972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四川省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飛行部重慶分公司飛行分部責任機長,b類教員、公司檢查員。11.張東堂,男,195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原河南省澠池縣段村鄉四龍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