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6日09:5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農時貴如油。全國春耕備耕從南到北正如火如荼展開,穩糧食生產支持政策密集出爐。
日前,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必須采取超常規的工作力度和舉措,落實落細各項政策措施,確保早稻面積恢復增加。
連日來,各地加快部署,敲定2020年糧食生產目標。四川提出,確保全年糧食作物面積達到9519萬畝,同比增加100萬畝。安徽確保全年糧食面積超過1億畝、總產量3900萬噸以上。
在保面積、優結構的同時,更多支持政策也在密集出爐。廣西提出,加快落實對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糧食生產者每畝補貼50至100元,對采取“早稻+晚稻(玉米、蔬菜)+馬鈴薯”連茬輪作模式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每畝補貼800元的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盡快將稻谷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資金撥付發放到位。
在推進高標準農田重大項目建設上,河南提出,以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為目標和任務,在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660萬畝,打造一批建設標準不低于3000元/畝的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吉林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集中等。
“確保糧食豐收,打好糧食保衛戰,在戰疫情穩經濟中發揮著基礎作用。不僅如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脫貧收官之年,確保農產品穩產保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時有效促進農民增收,也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土地經濟研究室主任郜亮亮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記者 班娟娟)
近年來,從海水稻接連突破畝產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大關,到“巨人稻”等新品種問世,中國水稻不斷帶來驚喜。奮進新征程,我們堅信,中國人民有能力把糧食安全緊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豐收的碩果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農業農村部指出,全國秋收基本結束,秋糧增產已成定局。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近日,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該省農業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種、精細化田管以及高效率秋收,克服疫情特別是三次臺風影響,今年糧食生產可實現“十七連豐”。
“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它的優勢主要是穗子大,它每棵的大穗子有八九百粒,平均有四百粒左右,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要增產10%—20%,就是增產100公斤以上。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受了疫情、洪災、臺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仍有望再次獲得豐收。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稻谷和小麥夠全國消費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新型農機不斷升級、現代化收儲糧庫投入使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廣大農民在全鏈條農業服務助力下推進節糧減損,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一大早,在廣饒縣盛凱商貿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玉米脫粒烘干區,農用車就排起了長隊,3臺大型玉米脫粒機同時開工,玉米粒經過烘干后,直接存入糧庫。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糧食自給率不足24%。福建省糧儲局黨組書記孫建平說,福建與山東、河南等10個糧食主產省份建立了政府間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協作關系,先后從協作省份調入糧食9000多萬噸。
10月27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這五年,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種植業結構持續優化,弱筋優質專用小麥占比有較大幅度提高,達到35.8%。認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超過4.92萬個,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以五年規劃為起點,新的藍圖將描繪更亮麗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