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0日15:20 來源:黨建網
當前,中國疫情防控防治形勢積極向好,各地開始有序復工復產。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抓生產、穩就業、促發展,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也打響了經濟保衛戰。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情無損中國經濟發展巨大潛力,相反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勁與活力令世界印象深刻。
中國經濟不會因為疫情“雨打風吹去”
總體上看,疫情的沖擊和影響不可低估,但這種沖擊和影響是短期的、總體可控的,不會阻斷和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
中國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優勢是中國經濟對抗風險、行穩致遠的壓艙石。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出臺多項新舉措,努力把疫情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短期限,為恢復經濟社會秩序、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從10天內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到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再到多方聯動緩解口罩等醫療物資供應緊張,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令世界驚嘆。這種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高效的執行能力決定了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疫情洶洶,各地企業普遍延遲開工,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政策,千方百計紓解企業困難,制定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惠企利民政策。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醫保費,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人民銀行等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一系列舉措穩定了市場,更穩定了人心。目前,除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外,各地按照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進行分區分級,開展差異化精準防控,復工復產按下了“快進鍵”。石油石化、通訊、電網、交通運輸等行業開工率,目前已超過95%,有的甚至達到100%。同時,有關方面有序推動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積極推進在建項目。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已經做好了再出發的準備。
中國應對舉措系統有力,豐富的政策工具支撐中國經濟釋放出更大發展潛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在于當經濟面臨沖擊和挑戰時,不會無所作為,政府必將加強宏觀調控。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已明確啟動和推出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政策,下一步正在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有機結合,推出一系列組合拳,上下聯動形成更大合力,以足夠的力度和恰當的節奏對沖疫情影響。全方位財稅政策支持。財政部出臺社保費用減免政策,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增加貼息資金規模。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動力充足,救助企業積極性較高,紓困舉措更加多樣化。創造更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包括人民銀行下調逆回購利率和MLF利率,設立8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增加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支持疫區企業通過綠色通道發行債券融資;為醫藥衛生類股權私募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備案開辟綠色通道;提供到期貸款放寬限期、無還本續貸、線上智能金融服務、加大收費減免力度等舉措,支持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產等。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盡快實現國內經濟的回暖和全球供應鏈的恢復,從而為穩定全球經濟作出新的貢獻。有理由相信,疫情過后,中國經濟將釋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中國經濟有強大的韌性和回旋空間支撐其積極向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抗疫阻擊戰,也是一場經濟保衛戰。隨著戰“疫”進入關鍵階段,中國再開“經濟發展”新戰線。中國“兩條線作戰”,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釋放了正面預期。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還是世界研發基地和創投中心,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首先,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從貢獻率看,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已達100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中國成為持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從依存度看,2007年-2017年期間,全球經濟對中國依存度從0.7上升到1.2,而中國經濟對全球依存度則從0.9下降到0.6,世界經濟更需要中國。其次,中國產業是世界產業鏈的重要環節。聯合國500多種工業產品分類目錄中,中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品類超過40%。中國擁有結構最健全的供應鏈集群、數量最龐大的產業工人、服務最完善的銷售及物流體系,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體量、經濟地位以及全球影響力都不容忽視。
中國經濟有充足的動力,數字經濟有望支撐中國繼續領跑全球經濟。在這場阻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中,我國經濟在短期內無疑會承受一定壓力和影響,但數字經濟的良好發展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疫情的負面影響。從目前來看,中國力量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預計達3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5.4%,數字經濟實際上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級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換言之,中國經濟已經基本實現了新舊動能的有序轉換,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更多地取決于數字經濟的穩定增長。現在中國零售業多達35.3%的業務都是在網上完成;移動互聯網滲透率很高,且在不斷上升;中國的移動支付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我國所有城市均已實現全光網覆蓋,固定寬帶人口普及率達32.4%,首次超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4G用戶達12.7億,處于全球首位。我國在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中的占比達34%,居全球首位。5G已覆蓋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文化傳播等十余個領域,形成了上百個創新應用場景。數字經濟的穩定發展,形成了戰“疫”成功的強大后盾。一方面,疫情強化了數字經濟的用戶基礎。疫情期間,我國8.6億網民行為被重塑,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娛樂等成為被動選擇,這一現象有望助推中國加速建設數字經濟強國。另一方面,疫情創造了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歷史之鑒,“黑天鵝”背后往往蘊藏著巨大機會,疫情帶來的更可能是一種“創造性破壞”,預示著更多的創新動力和發展契機。
中國經濟有強大的實力去對抗風險。現在的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狂風驟雨只能掀翻小池塘,不能掀翻整片大海。在17年前的非典抗疫中,中國以實際行動和卓有成效的應對方案有效化解了來勢洶洶的疫情。既控制了疫情,又實現了經濟增長,粉碎了當時各種關于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預測“謠言”。今日中國經濟實力較17年前已有大幅提升,應對疫情有更加充足的底氣和實力。2003年中國爆發SARS時,GDP總量是1.66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占世界經濟總量的4%;而2019年中國的GDP是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超過16%。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資源,有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龐大消費群體、巨大內需潛力,而這些都是中國具備經濟恢復和振興的有利條件。擁有這些優勢,疫情后的中國經濟必然不會被任何困難所嚇倒。“不畏浮云遮望眼”,若只看到中國經濟眼下承壓,而不去關注它正為未來積蓄能量,無疑是有失偏頗。抵抗疫情雖有困難、有麻煩,但中國人歷來就有攻堅克難的傳統。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并不會因為一次疫情而改變,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基本要素還在,中國經濟的韌性、潛力和空間也都還在。風雨過后,陽光更燦爛。疫情過后看中國,必定又是一個人類戰勝自然危害的里程碑。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需警惕西方意識形態偏見的“病毒”
中國的快速崛起令人目眩、讓人著迷、引人思考,這一世界級的現象具有多重意義——它意味著剝削全人類、主導全球秩序長達500多年的西方的衰落,意味著后殖民時代南方國家的整體崛起,更意味著一個自鴉片戰爭以來蟄伏已久的偉大文明的蘇醒。對人類文明而言,中國對西方的趕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新,還是人類文明與現代智慧的共同結晶。
但是西方不希望看到一個崛起的中國,而是奢望“歷史的終結”。西方人無法正確對待中國的崛起,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偶然的歷史事件,不斷預言著中國會出現倒退或崩潰。西方社會唱衰中國的論調從未間斷。不管唱衰也好、捧殺也罷,中國經濟都將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下去,并且愈加行穩致遠。西方預言的破產,是西方偏見的必然結果。西方要做的不應是“唱衰中國”,而應是與中國攜手發展、實現共贏。
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性傳染病疫情,又讓那些敵視中國的西方勢力看到了希望。現在一些西方大國不斷借疫情污名化中國,發表種種險惡言論來貶低、攻擊中國。一些國家甚至按捺不住幸災樂禍的心情,公然聲稱疫情之下“中國所失可能是自己所得”,企圖再次唱衰中國經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種種險惡用心一再暴露出西方某些人士的傲慢、偏見與無知。要看到西方的巔峰時代早已過去,西方應摒棄篤信自身文明優越的潛意識,放棄對中國的偏見。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嚴峻時刻,把“鍋”甩給某個國家、以戴著有色眼鏡的惡毒目光來打量乃至發表仇視言論,不僅無益于解決任何問題,還會惡化不同國家及地區間的人民的關系,起到比病毒更壞的作用。
德國卡爾·曼海姆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說,“在歷史發展的任何階段到處都有人對他們的對手表示懷疑和不信任,這可以被看作是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直接前身”,“如果一種思想與產生這種思想的現狀不符,這種思想就是烏托邦”。現在來看,西方意識形態不但變成了烏托邦,而且正在演變成新的病毒——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過去,西方意識形態偏見的“人造病毒”主要攻擊目標是中國發展模式、中國道路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現在,西方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則是借疫情將中國經濟前景“妖魔化”。時間和事實將證明,由意識形態偏見和雙重標準帶來的“政治病毒”危害更大,治療起來也更加困難。看待中國經濟,西方不但要擦亮眼睛,更要不時給那些錯誤認識“消消毒”。
在人類的所有幻想中,政治幻想是最危險的。世界興起的“中國熱”正是中國經驗得到認可的最佳體現,許多國家向東方看齊正成為世界主流方向,因此意識形態偏見是經濟發展的大敵。實踐證明,中國不是獨善其身的“專車”,而是世界發展的“順風車”,更是人類進步的“快車”。不可否認,疫情肯定會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帶來一定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與西方展開盡可能廣泛的合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從當前來看,中國全面恢復生產的步伐可能會比西方普遍預料得要更快。如果任由西方意識形態偏見像病毒一樣流行,長期扭曲對中國的全面正確認識,更可能威脅和危及的是西方自身的經濟安全,而這種威脅是無法借助口罩或護目鏡來消除的。
當前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風險需警惕全球化逆潮流“病毒”
當前經濟已成為全球化經濟,當今世界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任何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成為局外人。無論是公共衛生事件沖擊,還是產業鏈停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2019年以來,全球經濟已顯露出疲軟的增長態勢,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更是令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斗中,中國與國際社會積極合作,用“中國行動”和“中國節奏”踐行著全球化的使命和擔當,有力地促進了全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此次疫情讓整個世界真正認識到,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的穩定更加離不開中國。隨著疫情拐點的到來和中國各行各業有序推進復工,世界將會看到疫情后中國經濟的爆發,中國依舊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的時代,抗擊疫情早已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情。在全球經濟面臨疫情沖擊的關鍵時刻,今天的世界造不出西方所期盼的“諾亞方舟”,唯有各國攜手共進、緊密合作才能取得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中國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越發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抗擊疫情的“中國經驗”更是讓西方看到中國力量和治理全球化問題的希望所在。正因如此,一度盛行的“逆全球化”呼聲暫時性“失語”。回望近些年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黑天鵝”形成的溫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經濟發展的包容性不足,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難以盡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討論甚囂塵上;貿易戰與逆全球化主義,讓世界經濟前景更加不明朗。人們擔心,新冠疫情的爆發與全球性蔓延會讓全球經濟面臨更大挑戰。大疫如大考,互信互助才是解題之道。在抗擊疫情時,全球展現的彼此團結與互幫互助,讓更多人看到了全球一體化治理的曙光。因此,疫情后各國攜手并進、持續推進全球化朝正確方向發展,成為了當今的重要課題。
從當前形勢來看,因疫情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另一種形式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概率卻不低,那就是貿易戰。剛剛有所緩和的貿易戰,會不會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下重新抬頭,無疑是當前最值得警惕的事情。歷史已經證明,發動貿易戰爭,不僅無助于本國經濟,反而會加速全球經濟危機。早在80多年前,美國就曾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其《關稅法》引發他國報復,上演了一場全球貿易大戰,全球貿易額大幅萎縮,最終加速了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衰退,引發了歷史上最著名的那場大蕭條。
當前這場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智慧也是一個考驗。面對美國向各國高舉的“關稅大棒”,如今的美國政府似乎正在重復歷史錯誤。貿易保護主義的“病毒”正在折磨著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并且同時傳播到了其他主要經濟體。一旦貿易保護主義蔓延、滲透全球,比起新冠病毒,可能更加無藥可救。為此,世界“免疫”系統必須戰勝它,以恢復開放貿易和重整商業健康。只有全球攜手合作,才是解決這場危機的真正出路。
西方主導全球化500多年的歷史已證明,“西方標榜的共同利益不過是一個修飾性的比喻而已,失去共同目的和共同的利益,我們就失去了共同的準則、共同的思想和世界概念,世界已分裂成為無數原子式的個體和集團的碎片。”在“碎片化”的新格局下,如何做好全球產業鏈分工及自身的“防御”“愈合”,需要長期不斷地探索。當下解決現實中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后、全球發展失衡的深層問題,不可能依靠割裂早已形成的全球技術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惟有各國之間開展更加深入務實的合作,維護和擴大共同利益,才能讓經濟全球化的成果惠及各國和各國人民。目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80%,日益擁有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能力。發達國家應該樂見這些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并讓他們發揮建設性作用。面對疫情“大考”,各國應當堅定信心、協商合作,保證全球供應鏈安全、構建順暢貿易通道,同時防止各種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發生,共同推動疫情下全球經濟的平穩向前發展。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題:進取中國 博惠世界——從進博會看“雙循環”的全球驅動力 新冠疫情陰影之下,中國經濟率先企穩,中國市場持續回暖,給世界帶來穩定之錨。縱觀三屆進博會,經貿合作“成績單”步步高升,而“開放”是不變的承諾。
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適應新時代新階段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提供堅實制度保障。我們要勇于聚焦解決深層次和體制性問題,不斷提升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成色”,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贏得美好的未來。
沈桂龍:如期舉辦第三屆進博會,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的姿態不會因為疫情沖擊、逆全球化而改變,中國踐行多邊主義的態度堅定不移。曲維璽:中國如期舉辦第三屆進博會,歡迎世界各國企業來搭中國經濟恢復發展的“便車”,共享中國經濟恢復發展的紅利。
連日來,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內一派忙碌景象,各個展館的搭建和布置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短短一年,從參展商變成投資商,這是進博會的吸引力,這場盛會正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
三季度即將過去,來自各方面的進展顯示,中國制造業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也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了貢獻。7月,為保持工業通信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工信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深入查找和解決企業、行業面臨的困難和風險。
近日,金融資本研究平臺如是金融研究院發布了一份題為《新基建、新動能、新征程》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相關企業已經站在新基建的風口上,將有賽道升維帶來的增量機會,未來想象空間巨大。
在人們的第一印象中,貿易和貨物密切相關,在古典經濟學里,紡織廠里的羊毛和種植園里的棉花,構成了人們對全球貿易最初的記憶。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憑借強大的制造業能力,已經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在全球的貨物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預計2020年,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只有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說明,中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吸引外資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變。
“開放、包容、創新”,是每一個來到深圳的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如果說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是我國經濟發展對外開放邁出的重要一步,那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成立則是對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