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1日10:2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吾鄉吾土吾家】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寒冬臘月來青海海東尕楞的人,十有八九是來買“秀日酩餾”美酒的。
在青海的鄉村,人們習慣把自己用青稞釀造的美酒稱為“酩餾”。而尕楞鄉秀日村的“酩餾美酒”歷史悠久、滋味獨特,在青海藏區聞名遐邇。
尕楞藏語意為“長柱”,因境內自然形成的兩根挺立的紅砂柱而得名。尕楞藏族鄉位于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南的群山中,這里平均海拔3000米,全鄉11個村,共計1010戶5436人。而秀日村是全鄉最偏遠、規模最小的村莊,全村僅有59戶人家。
“因為山大溝深,我們這里過去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秀日村村主任完瑪黃青告訴記者,“現在不一樣了,通過精準扶貧,我們不僅走出了大山,還靠著傳統的釀酒手藝走上了致富路。”
入冬以來,李加才讓家的酩餾已經釀了好幾百斤,作為村里數一數二的土專家,李加才讓對這門手藝爛熟于心。
“好酒一離不開好原料,二離不開好水,三得有好手藝。”村里的釀酒好手李加才讓說,在秀日,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釀酩餾的手藝,釀造技術以家庭為傳承方式,口傳身教。貧困戶卡毛加的技術是父親加華傳授的,酒坊中的器材都是最傳統的,卡毛加說,幾十年來,燒酒的灶臺已換了好幾個,但這些釀酒工具卻一直沒有變,之所以堅持這樣做,是因為用傳統工具釀造的酩餾酒才會有“記憶”的味道。
“為解決酩餾酒銷售難題,2014年,我們村集資成立了循化縣秀日藏酒有限公司,并成功注冊了‘阿尼霞梧牌’酩餾酒品牌。”秀日藏酒有限公司負責人完么才讓說,公司以收購村民釀造的散酒為基礎,進行二次提純、精美包裝,實現從零散釀制到集中產加銷,年產量從最初的兩萬斤發展到了2019年的10萬斤,輻射帶動周邊3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村要脫貧,就要靠產業。現在就盼著酒能早點賣出去,企業成了,我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完瑪黃青說,通過“公司+精準扶貧戶”的模式,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釀酒每戶平均收益3萬多元,實現了脫貧。
“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大潮中,秀日的這一壇美酒,已經成為我們整個尕楞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扶貧酒、致富酒。”尕楞鄉黨委書記多巴掐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黑青稞市場價每公斤在3元左右,50公斤黑青稞收入也就二三百元,但是50公斤青稞可以能釀出35公斤酩餾酒,按照每公斤30元算,收入可以翻好幾番。而尕楞全鄉黑青稞的種植面積達到427公頃,光這一項的增收就非常可觀。
“青山綠水,是我們這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資本,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多巴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1日 01版)
圖為重慶市非遺傳承人李開軍正在為制作榮昌折扇削大邊。周毅 攝 10月25日,重慶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開軍正在為制作一把榮昌折扇做削大邊、削扇頭、打磨、走馬腳等準備工作。榮昌折扇與蘇州絹綢扇、杭州書畫扇并稱為“中國三大名扇”。
“來這里已經一年多了,從開始什么都不會到現在蒙古族刺繡、手工編織都可以做,每個月還多了一份收入,我的生活正在越來越好。“通遼巧娘”自成立以來,培訓婦女1萬余人次,其中建檔立卡婦女800余人次,引領貧困姐妹通過手工技能促進脫貧增收,打造出了一個“培訓一人,脫貧一家,帶動一片”的脫貧新樣板。
“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應對當前復雜形勢、完成艱巨任務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輕干部成長的必然要求。年輕干部的調查研究能力是一種立足人民立場的政治能力,是一種親歷親為、親民愛民的實踐力。
都有一個手藝高超的“Tony”老師 在山東臨沂 有位“Tony”老師的愛好是 隔三岔五往農村跑 他把自己的故事拍成視頻發到網上后 ↓↓↓02:07 給父親理發后受啟發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智青松多鎮,就有一對“父女兵”堅守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父女倆雙管齊下,一面為各自村里的貧困戶爭取更多縣級的自主創業的培訓名額,一面邀請成功創業人士到村里傳授經驗和技藝。
扎西巴珠現在的家,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勒村的新建民房里。爬過長長的一段土路坡,再沿著碎石間踩出的一條小路向上,邁進門,仍不見人影。新華網 旦增努布攝 門巴木碗制作,是門巴族的傳統手工藝。
6月11日,在湖北省宣恩縣城民族路,篾匠黃明在撕扯棕櫚皮,抽絲搓繩用以連接竹篾制品的部件。在宣恩縣,傳承著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宣恩竹編”技藝的手藝人,用靈巧的雙手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滿足百姓訂做、維修竹篾制品的需要,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一科,今年51歲的主任醫師盛華,是年齡最大、職稱最高的一位管床醫生。在外人眼中,久居大漠戈壁的盛華,一如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的胡楊,堅韌頑強,風骨錚錚,守一方水土。
時間久了,一些大學生在修鞋、修車之余,便與修鞋大爺有了交集,時不時地會送些吃的喝的。當時,馮語心里很不是滋味,當晚就在學校貼吧里發了一個幫修鞋大爺尋找住處的帖子,收到了很多反饋。
泥花是一門民間老手藝,因其鮮艷的色彩、逼真的造型、深得百姓的喜愛,在青島即墨區潮海街道后埔下村有位老人叫杜崇順,30多年來,他默默堅守著這門民間手藝,共制作10萬余枝泥花。(編輯 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