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7日10:46 來源:央視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的豐富內涵在歷史的長河中愈發顯現出它的光輝色彩。鑒于這樣的歷史意蘊,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和合”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各派文化相互借鑒、碰撞,并達到相互融合的結果。“和”“合”二字在甲骨文與金文中都曾出現。其中,“和”的初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上下唇的合攏。“和合”一詞的最早出處見于《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秦漢以來,“和合”概念被普遍運用。經過歷代思想家的發揮,“和合”思想日臻成熟與完備。
如今,“和合”思想成為中華文化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標尺,成為中華民族化解自然與社會、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歧異的重要理論資源。“和合”思想承認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強調差異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統一,把落腳點放在不同事物彼此共存、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上,這也引起了當代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就人與自然關系而言,“和合”思想已轉化為“天人合一”觀念,當然自然只是天的一部分;就人與社會關系而言,“和合”思想已嬗變為“和為貴”觀念;就人與人關系而言,“和合”思想已具象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觀念;就文明與文明關系而言,“和合”思想已上升為“協和萬邦”“天下大同”觀念,形成了對外交往的和平觀。
由于傳統“和合”思想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我們必須對傳統“和合”思想進行分析、梳理和重釋,不斷賦予其時代新義。共產黨人不是文化保守主義者,而是進取主義者,我們強調文化繼承,更強調文化創新。不是消極求和諧,而是積極有所為。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中包括生態環境保護。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許多地方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已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合”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倡導有節制地、適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化解當今生態危機提供了歷史智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如果基本的生存環境都遭到破壞,清潔的空氣和飲用水都成為奢望,美好生活就成為“空中樓閣”。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理念。綠水青山代表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金山銀山代表經濟發展的結果。切實貫徹這一理念,才有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美麗中國”概念為“天人合一”思想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二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三是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相統一的理念。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要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四是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蘊含著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理念。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
五是空間均衡的理念。要把握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平衡點推動發展,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增長速度不能超出當地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全篇只提了這一個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三大基本國策之一。我們要“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是我們都可以參與的,我們都是綠色消費的主體。只有全民共治,才能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我們要積極響應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要求,為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起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綜上所述,“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我們要科學理解和正確弘揚中華和合文化。加強和合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和推廣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劉德中;本文同時發布于今日頭條“理論小品”欄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總之,“和合”文化嵌入人民政協的制度架構,是立足于中國政治文化和政治實踐的一種民主形式,并被賦予了時代內涵。
和合論既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存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立足當下中國,筆者認為我們應回到中華文化的傳統資源和立場上,推崇多元與和諧的價值觀,重視倫理與審美的實踐論。
和合論既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存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立足當下中國,筆者認為我們應回到中華文化的傳統資源和立場上,推崇多元與和諧的價值觀,重視倫理與審美的實踐論。
12月24日,聚焦“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的“生態文明@濕地”座談研討會在貴陽召開。據介紹,“生態文明@濕地”網宣活動的線上傳播和網民互動將持續到明年1月。
實際上,無論是從中華文化傳統看,還是從國家的現實需要看,或者是從我們的軍事戰略和國防政策看,中國的強軍戰略都必須是防御性的,也只能是防御性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引下,將沿著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同各國人民一道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記者賀廣華、田豆豆、王亮)共享友誼,同筑和平。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設置了27個大項、329個小項的比賽,各國軍人運動員以頑強的毅力挑戰極限、攀越新高,共打破7項世界紀錄、85項國際軍體紀錄。
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組委會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致辭,代表組委會向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運動員、教練員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在國際軍事體育理事會會旗前,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袁心玥、國際級籃球裁判溫克明分別代表參加世界軍人運動會的運動員、裁判員宣誓。
新華社武漢10月17日電題:共享友誼 同筑和平——寫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之際 在2015年10月11日舉行的韓國聞慶第六屆軍運會閉幕式上,時任武漢市市長和解放軍代表團團長分別接過軍運會會旗和火種,標志著軍運會進入“武漢時間”。
“東方智慧”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諒、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四大理念,為全球治理變革、為世界和平繁榮帶來新的滋養 中國主張,八方響應,背后正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理念和實踐
新華網北京7月6日(劉夢姣 郭夢妍)近日第二十九屆萬壽論壇在京舉辦。” 墨西哥拉法埃爾·普萊西亞多基金會理事、國家行動黨前主席、前眾議長阿納亞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的遠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