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6日10:10 來源:經濟日報
2019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層層推進的扎實作為,開辟更高水平全方位開放的嶄新局面。
制度建設護航高水平開放
新時代的對外開放,不僅著眼于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擴大對外投資,更重要的是打造全局性、體制性開放,為中國深入參與全球化提供制度支撐。
2019年,我國著力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不斷對標國際先進規則與做法,加快完善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為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打下堅實制度基礎。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外商投資法》。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法》,全面確立了對外資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2019年10月,國務院發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重點針對我國營商環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從完善體制機制的層面作出相應規定。
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從深化對外開放、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深化投資便利化改革、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等方面,明確了20條穩外資政策措施。
履承諾,促開放。新的法規不斷出臺,既有條例持續優化。
負面清單越縮越短,開放領域越來越寬。2019年7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實施,清單條目由48條減至40條;2019年11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9年版)》發布,共列入事項131項,比2018年版減少了20項。
制度護航下,更多領域對外開放水平實現質的跨越。以金融業為例,2019年,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獲批開業,首家新設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野村東方開業,首家在華設立的外方控股理財公司獲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0年,對外開放要繼續往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走,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繼續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可以預見,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護航的制度和機制必將更加堅實。
“開放試驗田”收獲更多成果
自2013年至今,中國自貿試驗區這場“國家試驗”已持續6年多。昔日的試驗田,已成如今的新高地。
2019年,黨中央進一步優化我國區域經濟的開放布局,開展差異化改革試點,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形成更多經驗成果,讓自貿區建設推動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再上新臺階。
2019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五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在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監管等方面,共有18項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其中17項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1項在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
2019年8月,自貿試驗區再度擴圍,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等6個省份獲批設立自貿試驗區。
在2018年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主席對世界莊嚴宣告,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
2019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當天,首批13家企業獲頒營業執照。
作為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作出的重大決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取得良好成效。一年來,海南加快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體系,加快優化營商環境等層面的制度創新,分5批正式對外發布了56項制度創新案例,對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0年,要發揮好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推動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新高地的自貿區和海南自貿港,將在2020年肩負起推動擴大開放的更大使命。
國際合作平臺不斷優化
2019年,黨中央深化布局“走出去”和“引進來”,通過完善、發展和搭建各類國際公共平臺,促進中外互通更頻繁、結構更合理,為中國更好融入全球經濟創造條件。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中國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助推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而搭建的重要國際合作平臺。
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上宣布,中國將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加強制度性、結構性安排,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2019年11月,第二屆進博會在上海舉辦。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800多家企業參加企業展,超過50萬名境內外專業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累計意向成交711.3億美元。
在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推動下,已有的開放平臺不斷發展,全新的開放平臺加快構建,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2019年6月,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該博覽會是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經貿舉措的新平臺。博覽會期間,中非簽署了84項合作文件,涉及金額208億美元。借助這一平臺,中非經貿關系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與世界攜手,謀全球共贏,創造屬于全人類的美好未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袁勇)
晚會中,兩岸影視人線上“同臺”;臺灣音樂人與大陸歌唱家隔空對唱……縱使云端相會,仍難阻兩岸同胞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把握發展浪潮、共享“云紅利”,亦成為論壇熱詞—— 海峽青年論壇上,臺灣青年朱慧寧分享創業經歷。
座談會上,他詳細介紹了在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的過程中,橫琴自貿片區做出的多方面深層次布局。加強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范區建設,成功引進大西洋銀行橫琴分行、澳門國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橫琴代表處等18家涉澳跨境金融企業和服務機構入駐。
8月18日,我國首家獲批的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友邦人壽正式成立,這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風向標。隨著今年4月1日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以及年初期貨公司外資投資全面放開,外資機構紛紛加快布局中國市場的步伐。
業內指出,推進金融互聯互通、投融資便利化,促進資金要素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將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近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印發《關于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出臺80條具體舉措對《意見》進行細化落實。
7月31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銀保監局、深圳證監局共同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實施方案》。
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我國大幅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釋放重要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中,金融業對外資的所有股比限制全部取消,凸顯近年來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進程持續提速。
東方金誠技術委員會主任俞春江表示,信用評級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將豐富投資人的評級服務選擇,引導國內外評級機構聚焦于評級技術和服務能力競爭,或將重塑評級行業發展格局。以評級行業對內開放為例,“截至目前,我國采用發行人付費模式的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共有11家,其中民營評級機構4家。
新華社杭州12月30日電 題:新動能“聚沙成塔” 高質量發展引領高水平合作——長三角前三季度經濟觀察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杭州經濟增長新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2706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7%,貢獻率超過50%。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此次放開期貨和證券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有利于提升A股的國際化水平,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將大大提速。
今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了一系列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證監會表示,2018年中國宣布將合資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公司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三年后不再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