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08:59 來源:新華視點
“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南方、北方,鄉村、城市,國內、海外……站在2019年歲末回望,中國人的居住生活半徑又不知不覺像水中漣漪般擴大。與曾經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游不同,遷徙、奮斗、在新家園扎根,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常態。
傳統的根在土里,現代的根在心里。
城里的月光照亮希望。當我們回望這一年,隨著城鎮化發展和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國家提出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越來越多人不再被一紙農業戶口束縛,舉家遷到城市,憑著手藝和汗水吃飯,用勞動掙得一份踏實和體面。
這一年的城市,變化讓大家欣喜。青瓦灰墻的胡同更干凈,很多地方的老街巷修復工作叮叮當當做起來,柿子樹上的藍天有鴿群撲棱棱飛過,護城河粼粼波光映出中式建筑的典雅輪廓。相同的歷史文化根脈在不同的城市和人們心間綿延,不論身在哪座城,家的感覺都讓人親切。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品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我們感到深刻而溫暖。
人生之路,有千般精彩。這一年,又有一些年輕人跟著心里的聲音,放棄都市森林的生活,到鄉村尋找四千年農夫的智慧,在村里的孩子們心中種下知識的美好。為了鄉親們看病更方便、日子更紅火,返鄉、入鄉、留鄉的人們在青山碧水間奔忙,留下最美的芳華。
鄉土中國是幾千年文化的根脈。這一年的鄉村,變化如清泉般汩汩流淌。古村落保護加快進行,大家擼起袖子一起為村里的環境秀美、生態宜居、文化綿延盡力……鄉村振興在人們的汗水和笑臉中展現出新的面貌。
小橋流水、大漠孤煙、冰封雪國、洱海蒼山……鄉愁,是中國人對故鄉山水人文的悠長眷戀。鄉愁的味道,在日日新的生活中,在不管走到哪兒都忘不了根的人們心里。
身在他鄉,此心安處是吾鄉。
鄉愁是縈繞于心的情愫,是割舍不斷的根脈,是生活枝繁葉茂的源泉。
在淡淡鄉愁與新的憧憬交織中,我們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回望“十三五”,圖說你我的收獲與轉變,央視網系列漫畫《一圖秀出我的“十三五”》推出第四期,帶你感受美好生活的喜悅。
“人、產、城”如何統籌布局、良性互動,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即將啟用的晉江市醫院新區,不僅硬件一流,還成功“聯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共同打造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
位于景德鎮市珠山區東南角的三寶村,曾是為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提供主要瓷土原料的重要礦產地。有評論說:“作為國內外文藝青年們的網紅打卡圣地,如今的三寶村,已成為景德鎮極具魅力和活力的文化符號之一。
作者:巫喜麗(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縱觀國外,城市更新大體經歷了從大規模的清除貧民窟運動到中心區小規模的再開發,從物質環境的更新改造轉為街區社會、經濟、人文等全方位發展的過程。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走進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同樣在茂縣,省委網信辦的定點扶貧項目已于2019年收官,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2戶8人全部實現脫貧。
魁龍坊是連江古代文脈的起源地,承載連江最厚重的歷史記憶。魁龍坊內的古建筑,整體延續了閩東古建筑派系傳統穿斗式結構的做法,形制上更顯高大,這種建筑體系大體量的存在,形成連江城關的一大特色。
題:“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習近平和百姓安居的故事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來到武漢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棚戶區項目建設和居民生活情況。
潮文化發祥地 廣濟橋樓 凝聚匠心智慧 牌坊街上 薈萃人文歷史 2020年10月12日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古城 心系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 關心百姓生活和復商復市
10月13日下午,在廣東省汕頭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公園開埠區,走進僑批文物館,重點了解潮汕僑胞心系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同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約2000名僑胞受邀現場觀禮,其中5位榮登天安門城樓,與習近平總書記同臺觀禮。
今年的國慶雙節,鄉村游成為不少人出游的選擇。鄉村游不只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游客的文化基因——鄉愁。幸運的是,古人的鄉愁,往往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而我們的鄉愁,因為能夠“千里江陵一日還”,而變得遠在天邊、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