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17:0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朱廣亮(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理工大學基地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蘊含著極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借鑒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總結了西方工業化的經驗教訓,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借鑒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中華文明具有源遠流長、延綿不絕、博大精深等顯著特點,五千多年輝煌文明發展歷程也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問題的重要啟示。中華文明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將天地人統一起來、將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這是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認識,在《易經》《老子》《孟子》《荀子》《呂氏春秋》《淮南子》《齊民要術》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豐富論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等名言警句在今天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求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升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讓“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思想,為我們今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與自然關系是和諧的有機整體。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正因為如此,人類的一切生產生活活動都要遵循自然規律。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就以“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樹林砍光用盡”等事例,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另一方面,面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僅僅停留在“解釋世界”層面,而是立足于“改變世界”,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中既有“工藝”的改進、“機器的改良”、化學的“進步”等方法,也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這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的策略,即“消滅統治階級對勞動階級的一切剝削和壓迫”。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刻總結了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
西方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同時其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所走的“先發展后治理”道路曾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也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發展模式。從人類文明進程看,從原始文明時代畏懼自然到工業文明時代無限制地征服自然、攫取自然,在資本邏輯的主導下,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對大自然的破壞也日益嚴重,出現了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例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歐洲“萊茵河污染事件”、日本“水俁病”等都是西方工業化進程中教訓十分深刻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面對如此多的重大環境問題,人類也進行了諸多反思,并為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不斷努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人類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
我們黨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一直在探索解決生態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道路。1973年,國務院召開首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1978年,新中國第一次在憲法中作出“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規定;1983年我國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1984年,我國作出《關于環境保護工作決定》,對有關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定,環境保護開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成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期間,我國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定了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我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029處,總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96%;近20年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
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后,中國政府率先組織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國情出發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量占發展中國家淘汰總量的50%以上,成為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先后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此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也先后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笹川環境獎”“綠色環境特別獎”“全球環境領導獎”等授予中國。我們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可以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始終是綠色生活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始終在為建設人類共同的美好家園而辛勤耕耘,積極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28日 06版)
為了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除大力節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還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李宏偉認為,未來,切實做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等基礎性工作,應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作者:成長春(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昭示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繼全面小康之后的奮斗目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有一顆百年古榕樹獨木成島,棲息著夜鷺、池鷺、牛背鷺和小白鷺等40多種約3萬只鷺鳥,被作家巴金稱為“鳥的天堂”,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之一。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多國人士認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增強了各國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為疫情下的世界經濟注入動力。
當日是“國際熊貓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與Pandaful熊貓社區聯合主辦題為“關愛熊貓 和諧共生”的主題活動。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10月27日,游客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關愛熊貓 和諧共生”活動現場拍照留念。
天下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構建“仁愛有序”理想社會的一種美好愿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廣泛感召力,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人間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