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1日17:20 來源:e觀滄海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塞罕壩美景。
“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和“綠色發展”理念首次寫入五年規劃,中國相繼打響了“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五年來,各地逐漸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老路,自覺謀劃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累計下降超過15%,相當于節能4.8億噸標準煤;2015年至2019年,全國PM2.5濃度呈逐漸下降趨勢,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2019年,全國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74.9%。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世界經濟衰退影響,中國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行壓力,但我們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腳步堅定不移。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建設穩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在沿黃九省區持續深化。可以預期,“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舉措將在通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中國現代化之路上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這就需要我們深刻領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水平,加快建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引導每一位公民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節能環保的點滴小事做起,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貫穿于日常生活,成為全社會普遍推崇的潮流和風尚。
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區局部。長城網記者 路欽淋 攝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倒逼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服務企業綠色發展。一方面,加快推動鋼鐵等行業企業轉型升級,推進各類園區循環化改造、規范發展和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綠色制造業發展,加大對綠色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真正做到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生產。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發展清潔生產。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制度建設、系統建設和基礎能力建設,爭取盡快實現上線交易。繼續推進低碳試點示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近零碳甚至零碳示范區建設,加快啟動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的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工程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綜合治理能力。(陳玉新)
為了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除大力節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還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李宏偉認為,未來,切實做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等基礎性工作,應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作者:成長春(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昭示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繼全面小康之后的奮斗目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有一顆百年古榕樹獨木成島,棲息著夜鷺、池鷺、牛背鷺和小白鷺等40多種約3萬只鷺鳥,被作家巴金稱為“鳥的天堂”,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之一。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多國人士認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增強了各國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為疫情下的世界經濟注入動力。
當日是“國際熊貓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與Pandaful熊貓社區聯合主辦題為“關愛熊貓 和諧共生”的主題活動。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10月27日,游客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關愛熊貓 和諧共生”活動現場拍照留念。
天下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構建“仁愛有序”理想社會的一種美好愿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廣泛感召力,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人間正道。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全面系統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