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14:01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 文/圖)申甘林帶紅葉嬌,秋色更比春光好。11月11日上午,由河南省扶貧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中共商丘市委宣傳部、中共商丘市委網信辦共同主辦,大象新聞客戶端、東方今報、中共民權縣委宣傳部、中共永城市委宣傳部承辦的“鄉村振興 出彩中原”全國融媒體商丘行大型采訪活動在位于民權縣申甘林帶內的“媒林”正式啟動,來自全國的70余家主流傳統媒體、重點黨媒新媒體、各省份融媒體和新聞客戶端的120余名記者齊聚于此,開啟為期3天的商丘采訪采風之旅。
全國百家融媒體走進商丘
據悉,此次大型采訪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宣傳商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重點邀請全國各省份融媒體、部分主流傳統媒體赴民權縣、永城市等地采訪,采訪主要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文化旅游”“豫見民宿”“產業興旺”“生態文明”等主題展現商丘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據了解,此次活動全國主流媒體和融媒體、新媒體云集,在為期三天的采訪活動中,來自包括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的120余名記者將深入商丘市的基層一線,感受商丘大地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
各大媒體全媒體矩陣將運用直播、航拍、H5、動畫等形式,深度全方位融合展現商丘各地新風采,讓受眾通過手機視頻等,目睹現場的盛況,身臨其境感受這一場融媒體盛宴。
采訪的新聞宣傳報道將在眾多知名新聞平臺上刊出,同時,主辦方將從全國不同媒體當中,評選出一批優秀報道,進行廣泛傳播,讓更多人看到商丘的新發展、新面貌。
講述商丘好故事 傳播商丘好聲音
據了解,此次全國百家媒體商丘行大型采訪活動啟動點選擇在“媒林”,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媒林”是河南省委宣傳部、商丘市委宣傳部和民權縣委宣傳部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被譽為“河南塞罕壩”的民權申甘林帶建設的宣傳思想戰線生態文明思想教育實踐基地。
今年3月24日,來自中央駐豫、省直和市直主要媒體的負責人、編輯、記者100余人與數百名當地干部、群眾以及“商丘好人”代表、志愿者們一起,揮鍬扶苗植出“媒林”,為申甘林帶添下一片新綠。
媒林位于號稱“河南塞罕壩”的民權申甘林帶內。1855年,古老的黃河在流經商丘700多年后改道,在商丘市境內留下了綿延100多公里的黃河故道。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心懷夢想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來到黃河故道腹地,為這片沙荒鹽堿遍地的土地,撒下了第一粒希望的種子。
此后的幾十年間,三代民權務林人前仆后繼、初心不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改造成生命的綠洲,書寫下沙荒變林海的綠色傳奇,把寸草不生的萬頃荒漠改造成了造福當代、恩澤子孫的人工綠洲,成就了“河南塞罕壩”這片享譽全國的綠色長廊。
2018年以來,中央和省市媒體紛紛聚焦黃河故道上的這方熱土,連續推出多篇重磅報道,掀起了學習“河南塞罕壩”的熱潮,中宣部為此進行專題推介。
在當日舉行的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上,商丘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權縣委書記姬脈常和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融媒體集團負責人李海軍分別致辭,媒體代表進行了表態發言,商丘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全周向采訪團授旗并宣布活動正式啟動。
“商丘以及民權等地的文化底蘊很深厚,當代發展亮點很多,有許多故事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傾聽,這次采風之旅一定會有非同尋常的收獲!”澎湃新聞記者沈靚說。
啟動儀式后,采訪團先后到民權申甘林帶、“水美鄉村”任莊、民俗文化村趙洪坡等地點采訪,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們在盛贊該縣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對當地也有著深深的祝福和厚望。
今年34歲的武磊是民權縣綠洲街道辦任莊村的村民,2017年,在外務工的他返鄉創業,也見證了這幾年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民權縣委縣政府提出了“黃河故道生態走廊”保護性建設規劃,使民權黃河故道走上生態環境優化、提升之路,這也給任莊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處在控制黃河中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是黃河防汛調度和水沙調控的一線擔當。小浪底水利樞紐不僅是黃河中下游防汛調度的一張“王牌”,也是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硬核擔當”。
9月17日,黃河題材類編詩歌典籍《中華詩典·黃河卷》出版發行,首發式暨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行。特別是附錄中的類別索引、黃河明珠和故道城市及其歷史稱謂、黃河相關概念簡介及文獻摘錄等,更顯其收錄之嚴謹。
9月7日至8日,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論壇在武陟開壇,來自清華大學、沿黃省區的5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做好黃河文化核心區文明起源研究,特別是早期中國研究、夏文化研究、甲骨文研究,溯源黃河歷史。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幾位音樂愛好者相聚三門峽湖濱區高廟鄉“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景觀區”黃河邊新建的生態廊道涼亭下,彈唱歌曲醉享黃河美景。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1月3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
波光粼粼的河水中,青頭潛鴨鳧水嬉戲;傍水而建的古風村落中,村民在涼亭中盡情彈唱。11月11日,“全國融媒體商丘行”活動采訪團走進民權縣黃河故道,在人與自然共榮共生的和諧畫卷中,探尋豫東鄉村振興的密碼。
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賦予了中國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圖片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過黃河到北岸后,毛澤東同志查看引黃灌溉濟衛工程(人民勝利渠)工程渠首閘,并親手搖開了引黃灌溉大閘。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期間,參觀了黃河博物館,讓我們倍感鼓舞和振奮。位于鄭州市迎賓路上的黃河博物館新館開館之后,張笑蕾就在這里當講解員,一轉眼就7年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把沿黃生態保護好,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地處民權縣北部黃河故道的“小江南”,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美不勝收(7月14日攝)。近年來,該縣莊子和北關兩個鄉鎮致力于背河洼地的開發改造,通過培育生態林,發展蓮藕、水稻種植及水產養殖,將昔日的河洼地變成了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