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0日09:21 來源:大河網
□河南日報記者高長嶺張海濤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期間,參觀了黃河博物館,讓我們倍感鼓舞和振奮。”9月18日,黃河博物館講解員張笑蕾說,今后一定要狠下功夫、提升水平,進一步做好傳播黃河知識、弘揚黃河文化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母親河、關心母親河、愛護母親河,讓母親河永葆生機。
萬里黃河的縮影
在鄭州市北郊,黃河之畔,黃河博物館靜靜矗立,向世人述說著一條大河的前世今生。
“黃河博物館是萬里黃河的縮影,它自身也幾經變遷。”黃河博物館館長王建平介紹。
1954年冬,為配合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黃河治理規劃》,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治黃展覽會”。1955年4月17日,“展覽會”在鄭州首次舉辦“治理黃河展覽”,這一天也成為黃河博物館建館紀念日。
1956年,博物館在黃河水利委員會所在地鄭州開工興建。1957年7月,館舍建成后定名為“治黃陳列館”,是當時全國僅有的30多個博物館展覽館之一。1972年10月,館名改稱“黃河展覽館”。1987年6月,又改館名為“黃河博物館”。2012年9月27日,黃河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
位于鄭州市迎賓路上的黃河博物館新館開館之后,張笑蕾就在這里當講解員,一轉眼就7年了。
在張笑蕾眼中,黃河博物館就像一座浩瀚的黃河知識寶庫。
置身館中,俯瞰黃河流域地圖,黃河如騰飛的巨龍,翱翔在中國北方大地上。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注入渤海,總長約5464公里。館中的古生物化石展品,訴說著兩億年前黃河形成初期的風云變幻;歷次改道的地圖,折射著黃河千百年來給中下游帶來的深重災難。在黃河模型前,不僅可以領略到黃河縱橫萬里的氣勢,也可以具體感受到祖國山川的壯美,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讓黃河歲歲安瀾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與黃河有關的知識真是浩如煙海,‘一部治黃史,半部中國史’,每一個展區都有可擴充的知識。”張笑蕾說,黃河博物館內五個展區中,第三展區“千秋治河”、第四展區“治河新篇”尤其引人關注。
在歷史上,黃河中下游“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兩岸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從1946年2月解放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冀魯豫黃河故道管理委員會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啟了人民治黃的歷史新篇章。70多年來,黃河真正實現了歲歲安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
“治河新篇”展區詳細介紹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治黃的光輝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黃河治理由歷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災為主,向全流域大規模除害興利、綜合治理轉變,把傳統治河技術與現代水利技術相結合,確保了下游歲歲安瀾。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黃河干支流上筑起一道道大壩,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故縣水庫、陸渾水庫、河口村水庫等紛紛建成投用,通過各水庫聯合調度,綜合治理,從根本上解決了黃河下游“善淤、善決、善徙”的特征,遏制了二級懸河發育,調水調沙讓下游主河道下切兩米左右,下游行洪能力大為提升。黃河下游不僅告別了三年兩決口的悲慘歷史,也利用黃河水灌溉起萬頃良田,成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扛穩了糧食安全的重任。
保護好沿黃生態
本來就缺水的黃河,以占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支撐了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黃河流域和下游工農業用水迅速增加,加上上下游無序用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黃河下游頻繁斷流,給兩岸生產、生活、生態帶來較大危害。
黃河水利委員會從1999年3月正式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這在我國七大江河流域中開了先河。同年8月12日之后,黃河干流再未出現斷流,為黃河下游生態恢復提供了基礎保障。
近年來,黃河生態涵養帶建設,讓黃河兩岸披上綠裝。河南河務局以黃河大堤為主軸,在臨河一側種植30至50米寬的防浪林,堤頂兩側種植了四季常青的生態行道林,使黃河兩岸成為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主要生態屏障。依托防洪工程,河南河務局在下游兩岸建成8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人水和諧的美景扮靚了黃河兩岸。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把沿黃生態保護好,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保護,黃河流域和兩岸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更強,共同保護母親河的意識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黃河博物館,關注黃河生態保護,一定會讓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母親河、了解母親河、愛護母親河。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好黃河生態,讓母親河生命長青、永葆生機。”張笑蕾說。
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崔為兵,河南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姚自京,東方今報社社長胡楊,惠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健等多位領導蒞臨現場,并共同開啟了儀式。啟動儀式結束后,采訪團將探訪黃河灘公園,見證黃河之美和生態保護成果;參觀黃河博物館,感受黃河文化獨有的魅力;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繪制的瑰麗藍圖,也是賦予河南的一項時代重任。據悉, 11月15日上午,主流融媒體沿黃看河南采訪團一行將在洛陽新安縣舉行啟動儀式,實地探訪黃河水畫廊的秀美風景。
9月30日,鄭州市“傳承紅色基因 共擔時代使命”向國旗敬禮活動啟動儀式暨2020年“新時代好少年”發布儀式在鄭州市鄭東新區外國語學校隆重舉行。據悉,全市16個開發區、縣(市)區“傳承紅色基因 共擔時代使命”向國旗敬禮活動于當日同步啟動。
黃河,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世界巨川,發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說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處在控制黃河中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是黃河防汛調度和水沙調控的一線擔當。小浪底水利樞紐不僅是黃河中下游防汛調度的一張“王牌”,也是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硬核擔當”。
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讓河南人為之振奮的是,今年央視春晚分會場首次設在鄭州黃河之濱,也就是園區的炎黃廣場。
鄭州黃河花園口南去不遠,黃河博物館,館內陳列的兩張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張是斷流時期的黃河河口,河床龜裂,濕地無存;一張是河口生態恢復的照片,花紅草綠,如詩如畫。從生態功能上看,河南段灘區是我省“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是“平原生態涵養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7月24日,鄭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重大文旅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這些項目開工后將有力引領、積極推動核心示范區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鄭州市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
7月24日,“鄭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重大文旅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集中開工活動的主會場、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位于鄭東新區CBD西北角,北鄰連霍高速,西鄰中州大道。
7月15日下午,到鄭州快速公交未來線路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來到鄭州市黃河博物館參觀學習,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共同學習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