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3日19:11 來源:黃河報·黃河網
置身于文化厚重的黃河博物館,登臨小浪底水庫的巍峨大壩,漫步悠悠愜意的黃河生態廊道……
9月15日至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中國夢·黃河情”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開始了河南黃河的“打卡之旅”。
打卡一 黃河博物館:留住黃河邊的記憶
一部黃河身世書,萬代中華發展史,鑒黃河而知中國。
跟隨采訪團,我們走進黃河博物館,去尋找黃河的“前世今生”,由黃河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仿佛走在一條時光隧道,封存在黃河邊的記憶被緩緩打開——面對“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不羈黃河,人們不斷探索著黃河治理保護之路:從“寬河行洪”“束水攻沙”,到當代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再到如今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和“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促進流域人水和諧”……跟隨解說員的腳步,我們深切體會到母親河的滄桑巨變。
黃河博物館內,石器、化石、彩陶、碑刻等一應俱全,形象簡明地勾畫出中華民族的孕育脈絡;場景復原和聲光電技術的運用,讓人如臨其境,似乎一瞬間穿越時空阻隔,與治黃先輩對話,見證他們在同黃河水患斗爭中展現出來的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黃河博物館的展覽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主題,分為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5個展區,全面展示黃河自然概況、黃河文化、歷代治河、新時期治河新思路與實踐等內容,是弘揚優秀黃河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增強民眾水患意識的重要場所。
黃河博物館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建館60多年來,幾代博物館人不斷加強治河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收集研究,及時展示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新成就,不斷增強在治黃歷史研究領域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先后被命名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研學教育實踐基地等20多個各類教育基地。2012年,新館建成,利用聲、光、電技術,科學合理布展,增設網上展覽,進一步完善黃河博物館的展示功能,不斷提升游客體驗感,讓黃河文化在這里“動”起來、“活”起來、“實”起來。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團體預約大幅增加。目前,黃河水利委員會新聞宣傳出版中心正積極參與編制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規劃,以進一步講好黃河故事、傳播黃河文化,讓人們在這里更好地感知黃河、認識黃河、探索黃河。
打卡二 小浪底水利樞紐:防汛調度+水沙調控的一線擔當
北依太行王屋,南夾崤山余支,西承黃土高坡,東臨華北平原。從空中俯瞰,小浪底水庫像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中華文明發祥地的崇山峻嶺之間。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處在控制黃河中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是黃河防汛調度和水沙調控的一線擔當。
2020年,面對黃河復雜嚴峻的防汛形勢,黃河水利委員會先后組織60余次防汛會商,部署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小浪底作為控制水沙的“咽喉要道”,為抵御6次編號洪水發揮了重要作用。
——6月24日至7月10日,小浪底水庫最大下泄流量5780立方米每秒,為1996年以來最大下泄流量。
——汛期,小浪底水庫降至汛期水位以下,最低205米。
——8月21日,小浪底水庫迎來投運后最大入庫洪峰流量6300立方米每秒。
小浪底水庫以三個“最”,減輕了洪水的“逼人態勢”,為黃河安全度汛保駕護航。
小浪底水利樞紐不僅是黃河中下游防汛調度的一張“王牌”,也是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硬核擔當”。
在采訪中,有記者發出疑問:“今年汛期,僅小浪底水庫排沙量就超過3.3億噸,近3年排沙出庫已達到13億噸,這一數據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面對記者的提問,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工程師張建生回答:“按照小浪底水庫原設計,到2020年,75.5億立方米的設計攔沙庫容將全部淤滿。但如今,水庫泥沙淤積量僅31.46億立方米,節省出44億立方米庫容,大大延長了小浪底水庫的使用壽命!”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成運用20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通過科學精細的水沙調度,實施調水調沙和水沙年際調節,并創新提出“一高一低”調度思路,利用洪水過程“沖洗”小浪底水庫,有效防范了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過快、過早淤滿。
“白龍”歡騰、“黃龍”咆哮,清流裹挾著淤積的泥沙傾瀉而出,“雙龍”濤飛浪涌,俯向華北、奔向大海。作為成名已久的“黃河名片”,小浪底水利樞紐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景。
今日來到小浪底,登上160米高的大壩,夕陽暖暖,微風輕撫,碧波蕩漾,小浪底水庫風光盡收眼底。庫區內茂林蔽日、花草不絕,昔日的黃河故道經過生態修復,已是整齊精致的綠色公園,俯身探去,仿佛伸手可觸黃河的古老脈動。而小浪底水利樞紐,這顆“年輕而又強大的心臟”,也將繼續跳動在古老的黃河之上。
打卡三 黑崗口生態綠化景觀工程:滿眼新綠如畫卷
從過去垃圾遍地、違章林立、衛生臟亂差,到如今綠滿長堤、生態廊道、風景美如畫;從“清四亂”到新晉“網紅打卡地”……短短幾個月時間,一場里程碑式的蝶變已然在開封黑崗口生態綠化景觀工程上演。
從美麗的開封西湖龍首出發,沿西干渠生態廊道一路向北,采訪團來到黑崗口生態綠化景觀工程。母親河畔景色如畫、游人如織,作為開封黃河旅游新地標,它曾在今年登陸央視《新聞直播間》,一時間刷爆朋友圈。
拾級而上,登臨觀景臺俯瞰黃河,頓感心曠神怡。70多歲高齡的當地市民祁長明面對記者采訪,興致勃勃回憶起20世紀60年代,他曾以建設者的身份,參與這里的黃河治理。“那時的黑崗口,風沙漫天、荒涼蕭瑟。但是如今,這里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已然成為開封人民的后花園。”老人憶往昔、看今朝,心潮澎湃。
作為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的重要節點工程,黑崗口生態修復綠化景觀工程位于黑崗口險工30壩,項目建設以黃河大堤為界,北靠黃河,南鄰黑池,總占地面積2.15公頃,集生態景觀、防洪保安、娛樂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開封第一河務局局長潘佳良告訴記者,今年年初以來,該局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帶來的用工難、采購難、運輸難等諸多困難,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態建設,倒排工期,加壓推動,系統修復生態環境,高標準植樹綠化,用兩個月時間,深挖河勢觀測臺、安瀾石、幸福桐等黃河文化元素,建設全新景觀。項目建成以來,這里已接待考察研學團隊180余批2.7萬余人次,成為展示黃河魅力的亮麗窗口。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打造一條具有黃河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閑、研學的復合型黃河生態廊道,形成‘一軸、一帶、兩線、三片區、十五個景觀節點’的空間布局,充分展示黃河文化精髓。”潘佳良對未來信心滿滿。
岸綠景美、歲歲安瀾,這就是人們希望的黃河啊。
3天時間,記者一路走、一路看,親身感受著河南沿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和新成效:鄭州正在建設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武陟正在打造“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開封引黃河水造就“一渠六湖”……黃河串起了時間和空間,也融入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沿黃人民的靈魂。
建設幸福河,慷慨歌未央。黃河的多彩畫卷仍在鋪展,更多的黃河打卡地正在建設之中……敬請期待!
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崔為兵,河南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姚自京,東方今報社社長胡楊,惠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健等多位領導蒞臨現場,并共同開啟了儀式。啟動儀式結束后,采訪團將探訪黃河灘公園,見證黃河之美和生態保護成果;參觀黃河博物館,感受黃河文化獨有的魅力;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繪制的瑰麗藍圖,也是賦予河南的一項時代重任。據悉, 11月15日上午,主流融媒體沿黃看河南采訪團一行將在洛陽新安縣舉行啟動儀式,實地探訪黃河水畫廊的秀美風景。
9月30日,鄭州市“傳承紅色基因 共擔時代使命”向國旗敬禮活動啟動儀式暨2020年“新時代好少年”發布儀式在鄭州市鄭東新區外國語學校隆重舉行。據悉,全市16個開發區、縣(市)區“傳承紅色基因 共擔時代使命”向國旗敬禮活動于當日同步啟動。
黃河,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世界巨川,發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說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讓河南人為之振奮的是,今年央視春晚分會場首次設在鄭州黃河之濱,也就是園區的炎黃廣場。
鄭州黃河花園口南去不遠,黃河博物館,館內陳列的兩張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張是斷流時期的黃河河口,河床龜裂,濕地無存;一張是河口生態恢復的照片,花紅草綠,如詩如畫。從生態功能上看,河南段灘區是我省“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是“平原生態涵養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7月24日,鄭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重大文旅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這些項目開工后將有力引領、積極推動核心示范區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鄭州市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
7月24日,“鄭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重大文旅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集中開工活動的主會場、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位于鄭東新區CBD西北角,北鄰連霍高速,西鄰中州大道。
7月15日下午,到鄭州快速公交未來線路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來到鄭州市黃河博物館參觀學習,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共同學習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其中一個是黃河國家博物館,另一個是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 對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未來面貌,據介紹,包括核心遺址保護區、博物館區域和仰韶文化體驗區等主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