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11:39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 趙艷艷)提到國際時裝周,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T臺?潮牌?俊男靚女?然而,10月27日上午,一群平均年齡60歲以上、身著滿繡旗袍的中國大媽亮相WPMMC納蘭紅高訂專場大秀現場,打破了人們的這一固有印象。
用業余取代專業 中國大媽也能很時尚
“今天這場走秀,它沒有用一些靚麗的模特,都是用的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來走秀,我覺得非常好。”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都海江說到。大秀當天,55位已退休的大媽身著各色的滿繡旗袍,自信的行走在鎂光燈下,著實驚艷了現場觀眾的目光。
“我們不是專業模特,就是已經退休的一群人。”展板前,模特高秀麗捧著“納蘭紅專屬模特”的證書和家人合影。“以前機會比較少,我們都是自己組織活動,但是近幾年邀請我們的機構越來越多了,而且都是和非遺啊、民族啊相關的。”高秀麗說,近些年她走了非常多的旗袍秀,但又不是那種一看就覺得離人們生活特別遠的旗袍,“都是那種人們一看,覺得說‘誒,感覺我也能穿’的那種旗袍。而且上面還都有什么滿繡啊、蘇繡啊這些非遺元素,我們就感覺在豐富我們業余生活的同時,也傳播了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好。”
中國元素亮相國際舞臺 非遺傳播大勢所趨
“在國際舞臺上融入更多地中國的民族元素、非遺元素,這是現在服裝設計的一個大趨勢。”來自北京服裝學院的唐瑋婷和楊霄告訴光明網記者。作為設計專業的學生,她們從學校老師那里搞到了今天的票后,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秀場。“一般我們說到‘高定’都覺得特別時尚、特別高級,今天這場秀則是把‘滿繡’這種國家級的非遺,和‘旗袍’這種中國傳統服飾,還有‘高定’這種非常高級的玩法兒,做了一個結合,而且結合的非常成功,我覺得作為一個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我也有很大的收獲。”
精致的盤扣,纖細的腰身,優雅的裙擺,搖曳的耳環……每一件呈現在T臺上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蘊含了滿繡的元素。“‘滿繡’作為滿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納蘭紅創始人劉思彤告訴記者。“我就想著這么有文化底蘊的一種藝術,我們不能只讓她躺在博物館里供人瞻仰,應該讓她走進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滿繡黑龍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思彤始終致力于弘揚滿繡文化,用絲絲彩線繡出時代新風,用針線講述滿繡故事,每一針都仿佛是一種情感和文化的寄托。一根細小的鋼針,穿連起紅、黃、藍、白等各色絲線,一氣呵成,織繡出精美的圖案,穿針引線之間展現出華麗別致的藝術風格,蘊含了匠人們精工細作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除了今天的滿繡,還有蘇繡、蜀錦、苗族刺繡、黔東南刺繡等等,很多中國特有的非遺元素已經被陸續地搬上了不同國際時裝周的舞臺,而且反響都特別好。”世界職業時尚模特大賽組織中國區主席張玲表示,在貴州舉辦的“百年非遺文化傳承大秀”上,各種非遺元素的集中展示一度震驚了前來看秀的國外時尚界人士。未來,中國的非遺傳承人和設計師會帶著中國的非遺文化走到世界各地的時裝周,讓世界了解中國、關注中國、愛上中國。
讓百姓認識非遺 讓非遺走進生活
除了對外傳播,還有對內傳播。劉思彤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傳統手工藝得以振興,融入市場、融入生活。非遺已經不僅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不僅是放在博物館里供人參觀,而是通過展示、交流、傳播、推廣的平臺,引導廣大群眾近距離接觸、認識、體驗非遺,引領更多社會主體加強對“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非遺”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方法、新途徑、新機制,加快推動非遺更好地融入生活,豐富、滋養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不竭動能和源頭活水。
“非遺就應該是老百姓可見、可參與的。”劉思彤說,讓老百姓了解非遺,感受非遺,讓孩子接觸非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非遺的種子,讓每個人參與進來,一起攜手,才能讓“非遺走進生活”延續下去;才能讓“非遺”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才能讓傳統工藝真正得以延續。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的民族精神和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傳承非遺文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