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17: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創新沒有標準答案。非遺文化的呈現,可以有更當代、更多元的表達面向
在我心里,非遺的模樣,總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源于童年記憶中的點滴:奶奶身上的藍印花布,端午節揣在兜里的艾葉香包,還有火宮殿那碗熱油淋下香酥焦脆的臭豆腐;陌生,是長大后往往通過展覽、影視劇、短視頻等媒介,才會發現它們被遺忘的美。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在成都舉辦的一場非遺節上,非遺有了另一種表達方式:中國漆與湘西竹編工藝混搭出的竹編包,兼具漆制的耐久和竹藝的美觀,在年輕人中頗為搶手;川劇小鎮里的巴蜀鄉音,經過說唱風的改編在街巷里響起,新鮮中透著親切……創新,讓古老非遺呈現“逆生長”的模樣。
今天,大家都在探索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更多可能性,僅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全國就舉辦了3000多項大中型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一個努力的方向是,非遺文化的呈現,不一定只圍繞歷史,也可以“觸網”、跨界,可以有更當代、更豐富多元的表達面向。
創新的土壤,來自非遺自身的生存基因。從誕生之初,它們就在千百年的創造、生產、傳承之中,通過“走市場”的方式流傳至今。非物質與物質文化不同,前者“活”在人們的衣食住行里,如春風化雨。它們適應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的需求,催促著創新的發生。可以說,活態是非遺最佳的生存方式。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創新沒有標準答案。勇于嘗試,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有些先鋒性較強、實驗性質的非遺產品,突破原有物質形態,通過AR、VR、沉浸感官等數字化手段,與設計、時尚、音樂等行業都實現跨界融合。比如一幅古畫,經過數字編碼可以轉化成栩栩如生的動態短片;傳統紙雕制作成3D模型“百鳥朝鳳”,再經由VR技術“飛”入移動端,指尖輕觸,就形成鳥類互動科普游戲……一種非遺,衍生出無數種存在形式。
從鮮有問津,到走進生活;從瀕臨失傳,到成為新型業態……近年來,非遺正從搶救、普及和展示,逐步向關注藝術審美、文化傳承等更深層次發展。與之相應,“非遺熱”正在蔓延、升級,成為國內外游客體驗在地文化魅力的媒介,也成為各地積極念好的“文化生意經”。
不過,創新亦要守正,不可華而不實,失去真味。這就需要傳統與現代邂逅,傳承與創新并重。希望乘著創意的翅膀,非遺可以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深入人心,且活在當下。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2日 14 版)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