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17:28 來源:北京晚報
課上,學員們在相互交流。
看病云掛號、車票網上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很多年邁的老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被技術鴻溝隔絕在便利生活之外。他們和這個時代、子女之間,猶如隔著一堵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墻。為了打破這堵“墻”,一些老年人主動參加了培訓班。記者日前探訪順義老年大學石園西區分校手機班,發現銀發族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夠玩轉智能手機,成為“低頭族”中的一員,從而在現實中“抬起頭來”,游刃有余地面對子女和這個時代。
遇挫
不會用智能機,去醫院掛不上號
周二早上八點半,順義老年大學石園西區分校的教室里座無虛席。距離上課還有半小時,70歲的郭松齡已正襟危坐在教室第一排。他從包里掏出筆記本、簽字筆、水杯,一切準備就緒后,和同桌柴鳳閣聊了起來。
“前兩天,我在潮白河邊遛彎兒,看見一個小伙子在用手機拍照。我站旁邊看了一會兒,建議他用全景模式。小伙子卻一臉茫然,問我什么叫全景模式,我就掏出手機一招一式地教他……”言語中,郭松齡透出了幾分歡喜與自豪,“其實我也是剛學會。”
“可不嘛!自從上了手機班,我和老伴兒出去玩,查火車票、訂門票、找酒店……全都能自己搞定。再拍點兒小視頻發朋友圈和家屬群,點贊的可多了。”說起用智能手機的成就感,柴鳳閣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喜悅,“有時候,我兒子還納悶兒,‘媽,您怎么會這些?’我就得意地說,‘都是手機班學的啊!’”
短短一年前,柴鳳閣并沒有這份“得意”,更多的是一份“失意”。“我媽今年八十了,有一段日子睡眠不好,我就帶她去宣武醫院掛號。可去之后傻眼了,沒有人工掛號,只能用手機操作……”柴鳳閣像個上學沒帶課本的小學生,著急地念叨著:“這可咋辦?這可咋辦?我也沒智能手機啊……”
回家后,柴鳳閣向兒子說了自己遇挫的經歷。兒子聽后,立即買了一款智能手機,送給母親柴鳳閣。“我收到手機后,還真高興了好幾天。可之后更傻眼了——雖然拿著智能手機,但我什么都不會弄啊!”
“為什么不在家讓子女教呢?”記者好奇地問。“子女當然也教,但他們沒耐心,每次都是把手機直接拿過去,很快劃拉幾下,我還沒看明白呢,他們就說‘好了,拿去用吧’。”柴鳳閣一攤手,無奈地說。班上的其他老人對此也深有體會。63歲的吳秀伶長吁短嘆,“沒錯,子女們是很忙,我們都理解。可他們把手機調好了,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還是不會。年紀大了,也不好意思總問。但也不能自欺欺人,不會用智能手機,現實生活中簡直寸步難行,心里干著急!”
求學
坐兩小時公交車趕來,風雨無阻
早在2016年,一位老人就問順義老年大學石園西區分校校長姚慶波:“咱們老年大學除了詩詞、舞蹈班,能不能增加一個手機班,請老師教教我們怎么用智能手機?”
老人急迫的面孔,讓姚慶波內心頗受觸動。“人都有老的一天,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一天。我本身也是一名退休老干部,最能體會背后的無助。”他握著老人的雙手,答應了這個請求。姚慶波把社區老年驛站的活動室騰出來當教室,購置桌椅、找老師、安排課程……
手機班一開課,就變成老年大學里最熱門的課程,僅僅二十個座位的教室“一座難求”。經常有幾位“學霸”為爭座位吵得不可開交。“去年,石園街道改造轄區舊車棚,居委會借機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征求車棚改造意見,大家都希望把它變成手機班教室,設置更多座位、招收更多學員。”姚慶波說。
去年八月,家住大孫各莊鎮趙家峪村的趙寶珍得知手機班擴招的消息后,心里分外高興。“我叮囑女兒一定在網上盯準報名時間,搶先給我報。幸虧當時準備的早,后來很多人還真是沒搶上,我們村就有好幾個。”
面對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68歲的趙寶珍非常珍惜。盡管她從家到學校每次要花兩小時,換乘三次公交。“但我一年多以來,沒有落過一節課,沒有遲到過一次,可以說風雨無阻。”趙寶珍告訴記者,“原本,我是每周二去北京中醫院看病,但上手機課更重要,我就跟主治大夫商量了一下,改成周四去醫院了。”
記者追問,“手機班有這么重要嗎?”趙寶珍果斷地說,“當然!我一開始什么都不會,現在能用手機上網購物、預約掛號……會的花樣可多了,鄰居街坊們都羨慕我。單老師講得非常仔細,我把每個步驟都記在筆記上,有空時拿出來復習復習。”
授課
怕遲到,老師上課前一晚睡在單位
趙寶珍口中的“單老師”,是一位出生于1994年的志愿者,叫單新明。他站在教室前的講臺上,手握麥克風,用ppt一字一句地展示每個步驟。“第一步,先打開手機設置;第二步,點擊‘通用’;第三步,點擊‘鍵盤’……”
單新明慢慢說著,講臺下的老人戴著老花鏡,一邊按部就班地操練,一邊認真地記筆記。
課間休息時,幾位老人向記者連連稱贊單老師。“我們老年人都有個通病:學得慢、忘得快,老師一定得有耐心才行。單老師不僅講得有條有理,而且非常有耐心,怎么問都不煩。”學生趙守祿說。
被學生夸獎,單新明靦腆地笑了。單新明是個“技術宅”,大學畢業后加入了一個技術幫扶的公益組織。“基本上就是利用業余時間,教社區老人電腦知識、如何防止網絡詐騙之類的。”單新明告訴記者,“剛開始講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很多連最基礎的知識都不懂,幾乎是雞同鴨講。后來,又了解到他們甚至不會用智能手機,更不用說電腦了。”
有一次,單新明和父母在家里玩微信紅包游戲,幾個人坐在沙發上,前仰后合、樂不可支。而他七十多歲的爺爺因為不會用微信搶紅包,坐在沙發一角,一臉茫然地望著一家三口。
不經意間,單新明看到了爺爺的落寞。“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智能手機的屏幕,把老年人與子女、這個時代,簡單粗暴地隔離開了。”為了讓爺爺也從容面對時代、融入家庭,單新明開始一點點教爺爺使用智能手機。
2018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單新明成了手機班的授課老師。“雖然每周只上兩小時課,但我需要提前好幾天就準備ppt,安排好上課節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時刻考慮老人的具體需求和理解能力差異。”單新明為了準備上課材料,在工作之余,經常熬夜加班。“有一次,熬得太晚,早上出門晚了一會兒, 結果就遲到了十分鐘。進教室的時候,看到學生都到齊了,我感到非常內疚。”
單新明家住順義木林鎮,開車到學校通常需要一個半小時。自從有了那次遲到經歷后,他每次上課前的頭一晚都睡在單位里。“從單位坐公交到學校只要半小時,這樣能提前到教室,回答老人們的問題。”單新明說。
單新明的用心與負責,學生們都看在眼里。今年中秋節,趙秀珍和幾位同學都給他帶了一大兜零食和月餅:“課上,您是我們的單老師;課下,我們都把你當自己家的小孫子看。”
接過沉甸甸的禮物,單新明非常感動。他堅定地說,“盡管我們無法讓科技的腳步慢一點兒,小小的手機班也裝不下全天下的年邁長輩,但我們可以幫他們追得更快些……”本報記者 張小英文并攝
專家提醒
老人每次玩手機 最好不超十分鐘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身體各器官功能正在衰退,長時間看手機更容易引起或加重原有疾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副教授王凱提醒:老年人每天玩手機一定要控制時間,最好每次不要超過10分鐘,累計不超過兩個小時。他建議,老人使用手機時,不宜距離眼睛太近,也應注意光線,保持室內光線明亮。
記者 張小英文并攝
幾年前,看到子女整天抱著手機,一些上了年紀的父母會很不解,有的甚至會加以斥責。總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老年人“防沉迷”已是全社會都須共同面對的話題,“網癮老年”需要得到全社會正視與呵護。
走進甘肅金昌市養老康復中心八冶康頤醫養公寓,正趕上一場熱鬧的慰問演出,臺上節目精彩紛呈,臺下老人喜笑顏開。截至今年8月底,南壩鄉共建成公建民住住房80套,已入住48套;金昌市已建設公建民住集中居住點房屋920套。
記者31日從中國老年大學協會了解到,該協會將于年內推出一批老年大學全國性教材,從而結束我國老年大學沒有“統編”教材、課程設置“各自為戰”的歷史。
中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人。退休的老年人如何利用閑暇時間?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單純滿足于“老有所養”,而是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供書畫、攝影甚至英語培訓的老年大學正在成為很多老年人的“時髦選擇”。
在中國,越來越多人迷上了練瑜伽,各類瑜伽訓練館遍地開花,但無論是瑜伽從業者還是參與者,幾乎“清一色”是女性,男性面孔仍寥寥無幾。”
當前,各地老年大學相繼啟動春季招生。從現狀來看,不僅“入學難”問題依舊存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很多老年大學的部分熱門課程“秒光”,不乏老人凌晨4點就來排隊,
2012年,接近退休的馬莉跟隨父母來到老年大學,她想看看父母為何如此癡迷。這一去,馬莉從旁聽開始,到完全癡迷其中,對詩詞楹聯、跳舞、器樂等很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