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6日11:32 來源:北京日報
當前,各地老年大學相繼啟動春季招生。從現狀來看,不僅“入學難”問題依舊存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很多老年大學的部分熱門課程“秒光”,不乏老人凌晨4點就來排隊,甚至還有高齡老人替有事的退休子女跑腿……
老年大學“入學難”,直接原因在于學校的供不應求。數據顯示,國內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機構約有7萬所,容納了約800萬“銀發學子”進行學習。而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4億人,這意味著,能夠邁進老年大學門檻的老年人僅占總數的3%。“銀發浪潮”正在加速到來,如果老年教育機構數量增長緩慢,那么這種供需矛盾必將越來越大。
以更大視野來看,老年大學的供不應求只是一個縮影。透過它,我們能夠感受到老年人群體的精神追求之強烈。當日子越過越好,操勞了一輩子的他們不再單純地滿足于老有所養,開始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但尷尬的是,不少老年人正在遭遇“精神空巢”。尤其是年輕一代多到異鄉打拼,“老漂族”日益壯大。他們甘愿當起“家庭保姆”,追求闔家團圓的同時也承受著寂寞和煩惱。老年大學之所以備受歡迎,在于這里不僅是學習課堂,更是社交場所。曾有媒體報道,一些老年人“賴”著老年大學十多年不肯畢業,可見精神獲得感的來之不易。
老年人的事,是家事也是國事。當我們每天談論“空巢青年”、都市白領的時候,切莫忽視了老年人這個常常在網絡空間失語的群體。帶孩子、做家務不是晚年生活的全部,相關部門必須多做加法,以老年大學等機構豐盈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或許可以給我們啟發。美國的老年大學不是由政府包辦,而是依靠社會力量,從而大大豐富了老年教育的形式。日本社會廣為流傳一句話——“人生啊,50歲后才真正開始”。當地老年大學不僅普遍,而且專業,門類比中學還要多。可見,只有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有效配合,不斷豐富老年教育的載體和形式,才能給老年人更豐富的生活。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讓老年人享受平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令人欣慰的是,新年伊始,北京、濟南等地相繼發布《意見》,不約而同提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期盼類似探索能夠再多再快一些,讓更多老年人安享充實快樂的晚年生活。(項堃)
幾年前,看到子女整天抱著手機,一些上了年紀的父母會很不解,有的甚至會加以斥責。總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老年人“防沉迷”已是全社會都須共同面對的話題,“網癮老年”需要得到全社會正視與呵護。
走進甘肅金昌市養老康復中心八冶康頤醫養公寓,正趕上一場熱鬧的慰問演出,臺上節目精彩紛呈,臺下老人喜笑顏開。截至今年8月底,南壩鄉共建成公建民住住房80套,已入住48套;金昌市已建設公建民住集中居住點房屋920套。
記者31日從中國老年大學協會了解到,該協會將于年內推出一批老年大學全國性教材,從而結束我國老年大學沒有“統編”教材、課程設置“各自為戰”的歷史。
中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人。退休的老年人如何利用閑暇時間?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單純滿足于“老有所養”,而是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供書畫、攝影甚至英語培訓的老年大學正在成為很多老年人的“時髦選擇”。
看病云掛號、車票網上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很多年邁的老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被技術鴻溝隔絕在便利生活之外。
在中國,越來越多人迷上了練瑜伽,各類瑜伽訓練館遍地開花,但無論是瑜伽從業者還是參與者,幾乎“清一色”是女性,男性面孔仍寥寥無幾。”
2012年,接近退休的馬莉跟隨父母來到老年大學,她想看看父母為何如此癡迷。這一去,馬莉從旁聽開始,到完全癡迷其中,對詩詞楹聯、跳舞、器樂等很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