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30日08:08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報道今天(9月29日)為您介紹“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于漪,她做了一輩子教師,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今年9月,上海等6個省市的高一年級啟用教育部統編的語文新教材。對全國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改提建議之后,已經90歲高齡的于漪,又開始研究新教材的新增內容。
1929年出生的于漪,親歷日本侵華戰爭。那種可能亡國滅種的苦難,讓她的血脈里生出濃郁的家國情懷。
把人文關懷注入語文課堂,讓課程成為德育教育的載體,從1951年起,于漪就嘗試讓語文課充滿溫度。成為全國首批特級教師后,她的課幾乎堂堂都是“公開課”,總數將近2000節,成為各地學習的示范。
多年來,于漪寫下數百萬字探討教育改革的文章,許多觀點被教育部門采納,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史上產生重要影響。但是,于漪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她甘為人梯,為青年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并首創“師徒帶教”模式,先后培養三代特級教師。到去年為止,這位耄耋老人已經連續八年擔任上海市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的主持人,每月一次8個小時的活動,她一場不落。
于漪認為,語文教育絕不是識多少字、背多少詞、做多少練習、寫幾篇文章那樣簡單。她曾上過2000多節公開課,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卻謙虛地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學做教師”。
南仁東、董建華、于漪、王蒙、王有德等28人獲授國家榮譽稱號。他們與時代同行、砥礪奮進,為共和國的事業鞠躬盡瘁,不朽的“鋼鐵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轉發傳遞,致敬功勛!
“我上了一輩子課,教了一輩子語文,但還是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至今,于漪共帶教了百余名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他們有的已經評上特級教師,有的多次在全國教學大賽中獲獎。有人評論于漪說:“于老師的課很難學,因為她的教學沒有模式和程式,天馬行空,左右逢源。
改革開放40年先鋒人物,今天帶您認識致力于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于漪。進入新世紀,于漪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