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8日18:29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我上了一輩子課,教了一輩子語文,但還是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在學做教師!”作為我國首批語文特級教師、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邁入耄耋之年的于漪依然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她寫下400多萬字的論文專著,上了近2000節的公開課。從一盞青燈守著一方書桌開始,她鉆研"用語言黏住學生"的方法, 把每一節課都當成一件藝術品。她用一片丹心,收獲桃李滿園。
上世紀50年代,于漪從復旦大學畢業走進中學校園。在學生們眼中,于漪老師上語文課,就是一堂堂扎扎實實的育人課。教育學出身的她最初教歷史,后改行教語文。但僅僅三年,就成為骨干教師。要求學生誦讀,于老師必定自己先熟讀成誦;一手好板書,帶動原本寫字七歪八斜的學生寫出一手漂亮的書法;聲情并茂地誦讀《正氣歌》等經典,洗滌學生心靈。
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在于漪的一堂公開課上,正講到課文中“一千萬萬顆行星”時,甲同學發問:“老師,‘萬萬’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甲同學猛然醒悟過來,滿臉通紅,頭耷拉下來,垂頭喪氣地坐下了。
于漪見狀便問大家:“大家都知道‘萬萬’等于‘億’,那么這里為何不用'億'而用‘萬萬’呢?”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沒有人再發笑。
乙同學站起來答:“大概‘萬萬’比‘億’讀起來更加順口吧。”于漪表揚了乙同學,接著問:“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眾生沉默不語。于漪便順著乙同學的答案總結了一下:“是漢語言的疊詞疊韻之美影響了此處的用詞。”接著,于漪又問了一句:“那么請大家想想,今天這一額外的課堂收獲是怎么來的呢?大家要感謝誰呢?請讓我們用掌聲表達對他的謝意。”
大家的目光一齊射向甲同學,對他鼓起掌來。此時,甲同學又抬起了頭,有了自信,不再垂頭喪氣了。
這個教學案例在上海教學界廣為流傳。高超的教學機智,加上一顆包容學生的大愛之心,使一個小小的細節顯示出了名師真風范、學者大氣度、師德高水平。
上世紀80年代,于漪成為中學校長。為了讓年輕教師盡快成長,她首創了師徒帶教方法,自己身先士卒。進教室聽課,聽45分鐘,評90分鐘,“怎么上更好?”手把手演示帶教,講得老師們心里熱乎乎。
一位青年教師從1976年開始,隨堂跟蹤了于老師的3000多節語文課。她最深切地感受是,于漪從來不重復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課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絕對不重復,每節課都是一幕美麗動人的人文景觀。
至今,于漪共帶教了百余名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他們有的已經評上特級教師,有的多次在全國教學大賽中獲獎。于漪的教育理念,通過他們,讓更多學生受益。身教勝于言傳,師德為先。
有人評論于漪說:“于老師的課很難學,因為她的教學沒有模式和程式,天馬行空,左右逢源。”
截至上世紀80年代,教育界還沒有一個人系統完整地研究過教師學,而于漪把這個課題攬在了心里,她完成了兩本教師學著作,《現代教師發展叢書》《現代教師學概論》,教育部把它們作為全國教師教育的培訓教材,《現代教師學概論》成為中國第一部研究現代教師學的理論著作。
在近60年的教學生涯中, 于漪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主推上海市初級中學語文教改實驗,主講近2000節省市級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開課,其中50多節被公認為語文教改標志性課例。
退休后的于漪更竭盡全力地關注著中國教育的變化與發展,傾力寫下幾百萬字著作,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采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她在各種場合大膽諫言。當新的課改剛剛啟動,許多專家對課改的必要性提出質疑時,于漪立刻呼吁:以課程與教材改革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成為世界的潮流;當教育功利化的現象愈演愈烈,家長忙于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學校忙于抓學校升學率的時候,她又形象而精辟的提出了“育人”和“育分”的理論,堅定地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呼吁要讓學生從過重的學業負擔和重智輕德的重圍中“突圍”。
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00人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于漪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在列,她也是獲頒“改革先鋒”獎章中唯一的基礎教育界代表。在語文課堂上,她教語言、教做人,當選首批語文特級教師;當班主任,她用愛的智慧,化解重重困難;在校長崗位上,她以遠見卓識,托舉教師隊伍成長,將學校推上發展的快車道。
“我一輩子的生命,和肩負著的歷史使命結伴同行。”于漪總說,“如果下一輩子還叫我選擇職業,我仍然選擇這永遠光輝燦爛、青枝綠葉的教育事業。”(視頻來源:央視《新聞聯播》;文字來源:解放日報)
于漪認為,語文教育絕不是識多少字、背多少詞、做多少練習、寫幾篇文章那樣簡單。她曾上過2000多節公開課,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卻謙虛地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學做教師”。
把人文關懷注入語文課堂,讓課程成為德育教育的載體,從1951年起,于漪就嘗試讓語文課充滿溫度。到去年為止,這位耄耋老人已經連續八年擔任上海市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的主持人,每月一次8個小時的活動,她一場不落。
南仁東、董建華、于漪、王蒙、王有德等28人獲授國家榮譽稱號。他們與時代同行、砥礪奮進,為共和國的事業鞠躬盡瘁,不朽的“鋼鐵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轉發傳遞,致敬功勛!
改革開放40年先鋒人物,今天帶您認識致力于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于漪。進入新世紀,于漪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