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9日21:43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人民網鄭州9月28日電(王佩) 雙匯火腿腸、衛龍辣條、南街村方便面……這些“舌尖上的美味”都來自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漯河。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9月27日,河南省“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漯河專場。
自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至今,幾代漯河人不懈奮斗,譜寫了不少在全省乃至全國出彩的光輝篇章。全市生產總值增長44倍多、年均增長12.6%,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4倍、年均增長15.3%。漯河也成為全省唯一先后三次榮獲國務院大督查表揚的省轄市。
中國食品名城 讓“漯河味道”香飄全國
漯河市委書記蒿慧杰介紹,建省轄市以來,漯河市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產量增長近3倍,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88%、居全省第2位。工業發展水平跨越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6倍,其中食品工業增加值占比近50%,總量占全省的1/6、全國的1/60,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涵蓋肉類、面制品、果蔬、飲料和休閑食品五大行業1000多個品類的食品產業集群。
雙匯集團由本地一個資不抵債的小廠蝶變為全球肉類行業龍頭老大,國內市場上的火腿腸有一半出自雙匯;衛龍集團由走街串巷賣產品的小作坊成長為年銷售收入近50億元、稅收近4億元的行業領軍企業,衛龍辣條成為海外奢侈食品。
記者了解到,目前漯河全市年屠宰生豬2000萬頭、占全省的30%,年產肉制品200萬噸、占全省的40%,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國的1/4,年糧食加工量600萬噸、占全省的15%,年糧食交易流轉量1080萬噸、輻射周邊9個省份及豫南8個地市,日產休閑食品3500噸、全國第一,火腿腸、冷鮮肉、麻辣面制品等產銷量全國第一。
目前,漯河作為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研發基地和食品加工業集聚地,成為全國唯一的主食產業化工程示范城市,臨潁縣已成為全國休閑食品之都。
中原生態水城 讓漯河底色映染中原
“人們昔日出門先看有沒有霧霾、備不備口罩的習慣逐漸淡忘,擦皮鞋的次數越來越少,曾經熙熙攘攘的洗車店也不再那么熱鬧。”蒿慧杰說。
近年來,漯河市深入推進綠色發展,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PM10、PM2.5、空氣優良天數持續實現“兩減一增”,2018年全市環境綜合指數居全省第5位;國省控河流斷面全部穩定達標,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取水水質達標率100%。
森林漯河建設成效顯著。去年冬季以來共完成生態造林近10萬畝,是正常年份的近6倍,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1%、綠地率36.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4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
沙澧兩河四岸建成36公里開放式帶狀游園,昔日的荒草灘變成了靚麗的4A景區、國家體育公園,每天約有10萬人在此健身休閑;新建總長33公里的沙澧河大二期正在展現更美畫卷,又一條貫通市區的碧水龍脈幸福渠不斷延伸。
如今的漯河林茂花艷、鳥語蟲吟、水城相依、天朗氣清,相繼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空氣好、水質好、宜居宜業成為客商到漯河投資興業的重要考量。
漢字文化名城 讓漯河符號寫滿全球
不久前,漯河市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面向全國征集中華漢字名城LOGO,引發廣泛關注。
蒿慧杰說,漯河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既有必要,又有條件、有藍圖、有行動。漯河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很多珍貴的漢字文化資源。比如,漯河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形成于伏羲時代。據有關專家研究,伏羲雖出生在甘肅天水,但長期在漯河的賈湖“工作”,只是后來因水患順水而下到周口淮陽。這一時期也是伏羲文化最鼎盛的時期,這個契刻符號距今有8000年—9000年時間,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雛形,比甲骨文要早5000年左右,只是沒人研究出這些契刻符號是什么意思,如果能像甲骨文那樣被破譯,那就把中國文字史前推5000年。“這些漢字文化‘活化石’,都是我們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
蒿慧杰表示,漯河計劃用20年左右的時間,把漯河建成漢字文化“三區一中心”,就是有重要影響力的中華漢字文化傳承創新區、漢字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區、漢字文化旅游綜合發展示范區、國內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教育傳播中心,讓漯河符號寫滿全球,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濃厚的漢字文化之彩。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資料照片)。
冷 冷 冷!氣溫低至0℃!鄭州周末天氣咋樣?這些個好去處別錯過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計劃2022年10月之前建成開放 近日,鄭州市發改委批復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景觀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85581萬元。胡繼忠說,在原始農耕種植區,將種植仰韶文化時期大河村遺址的水稻、粟、黍等農作物,游客可領略中原先民的農耕生活。
習主席同外方領導人邊走邊看,不時駐足體驗,留下一個個經典瞬間,成為中國與世界開放合作、共享未來的生動見證——屆進博會上,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展覽廳法國館,法國總統馬克龍熱情邀請習主席品嘗法國紅酒和牛肉食品。
考古遺址公園成為最燃打卡地、博物館外等候入場的觀眾排起長龍,這是今年國慶期間不少地方出現的景象;而漢服熱遍全國、故宮文創成網紅、傳統手藝小視頻“火出圈”,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地理條件對于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價值重大,而圣哲的出現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華文明特質變得更為顯著。”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于金石并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發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展史上的鐵器時代。
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重要講話中,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共黨史研究的目的、對象,并對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這對今天研究中共黨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毛澤東主張以黨的歷史演進的客觀過程為根本依據追溯歷史的本源、把握歷史的全貌,提出研究中共黨史要有貫通視角。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集體學習,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學習唯一的一堂考古課。2012年6月19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調研時,就曾專門來到考古文博學院,觀看考古成果展,并與2009級學生親切交流。
黃河,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世界巨川,發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說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讀歷史。在山西好風光沉浸式鏡像長廊,腳下黃河奔流,頭頂藍天白云,視野周圍是黃河咆哮,720°鏡像空間,高分辨率影像讓采訪團成員對壺口之美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