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8日10:37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囑托青海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3年來,青海省牢記囑托,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逐漸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路徑。
進入9月,在可可西里卓乃湖產崽的藏羚羊結束回遷,返回原棲息地。據當地保護站的觀測,今年藏羚羊回遷數量達到4800多只,比上一年增加了近一成。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也是生態系統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就關注了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情況,還與保護區的管護人員進行了遠程視頻交流。
3年來,青海省持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擴建觀測站點,在國內率先建成了“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的保護區遠程視頻觀測系統,對重要冰川雪山、草原濕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動物做到精確觀測。
除了加強監測,生態移民、退牧還草、封山育林等一系列舉措也在加強。
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當年407名牧民為保護生態,從400多公里外、海拔4700米的長江源頭搬遷到這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曾來村里考察生態移民政策落實情況,并與村民申格一家親切交談。
幸福的日子長著呢!這些年,當地除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發放生態管護補貼外,還每年給生態搬遷戶補貼3000元的燃料費,給16歲以下55歲以上困難群眾補貼5600元。現在村里新建了幼兒園,實施了供水管網、電網,燃氣入戶等改造工程。藏族民俗文化傳承基地、環境整治等建設項目也在進行當中。
比起搬遷前,長江源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多倍,村容村貌也有了明顯改善。
像長江源村村民一樣,目前有10萬生態移民在另一方水土上開始了新生活。而他們共同守護的三江源生態也日益改善,與移民前相比,三大江河源頭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草原產草量提高30%。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近年來,青海全力推進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39個,面積已達約2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5%。
走進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一排排民族風格的民居別具特色。村民們身著盛裝,獻上潔白的哈達、切瑪、青稞酒,表達對總書記最隆重最熱烈的歡迎。習近平走進長江源村87號,村民申格的家。
構建以生態環境整體質量提升為統攝目標的跨部門跨行業和面向大流域區域的協同聯動(一體化)的行政監管治理體系。展望我國“十四五”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最為重要的是切實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充分發揮“十四五”規劃目標的統領作用。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才讓卓瑪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8月19日攝)。在地廣人稀的三江源地區,生態管護員“點成線、網成面”,在生態管護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更以理念和行動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推動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2013年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闡釋“兩山”理念,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熱貢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娘本:我叫娘本,我是青海省同仁市隆務鎮熱貢地區的一個唐卡繪畫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熱貢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娘本:唐卡藝術傳到我們熱貢地區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代代在傳承。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8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薄 ≡谇嗪J」宀刈遄灾沃莠敹嗫h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索南吉(右)與才讓多杰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8月19日攝)。
這是8月29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白扎林場拍攝到的中華鬣羚。中華鬣羚現身青海玉樹 這是8月29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白扎林場拍攝到的中華鬣羚。
透過“生態之窗”透視青海高質量發展成色,青海人無不為此時涌動在青海大地上的綠色“春潮”而歡呼鼓舞。在此基礎上,我省正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今年全省試點面積擴大到20萬公頃,目前試點面積已播種各類作物5.2萬公頃以上。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當前,各地廣大干部群眾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奮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翠竹綠林連綿,溪水潺潺流淌?!傲暯娇倳泴G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認識非常深刻,這源自于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實踐與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