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8日08:14 來源:中新網
當地時間2019年9月16日,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當地發掘了一座青銅器時代中期的墳墓,當地警方正在對該墳墓進行進一步考察研究。圖為女性頭骨上的青銅裝飾。據悉,該墓可能可以追溯到青銅器時代早期,即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550年之間。 圖片來源:ICphoto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陶鷹(上圖)和玉鉞(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照片)。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12月6日,記者獲悉,今年3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了解,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
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 介紹,從發掘現場帶回來的破碎的陶片、以及不起眼的土壤,都是一把窺探歷史的鑰匙。5G智慧+也將應用到二里頭遺址公園的展覽中,通過虛擬建模,實現AR看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資料照片)。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說的“考古”這些事,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