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7日09:45 來源:映象網-猛犸新聞
【編者按】
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叮囑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河南要有新擔當新作為。 總書記點了題,河南必須答好題。怎么做才能有新擔當有新作為?3月18日至20日,省委書記王國生到信陽市調研期間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核心要義,把牢方向、強化擔當,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統籌謀劃,科學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 即日起,東方今報·猛犸新聞推出“鄉村振興 河南實踐”大型新聞專題策劃報道,派出多路記者,深入一線,走訪報道河南各地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推出的新舉措、新作為。今日推出《鄉村振興 河南實踐·信陽篇》。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離鄉的游子似乎習慣了故鄉之殤的歌曲;如今,當他們踏上河南老家的土地,發現村莊正在悄然改變。整潔的村容村貌、欣欣向榮的產業、精準的幫扶政策,是對農民主體意識的喚醒,是脫貧攻堅的號角,鄉村振興的希望。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余超 王姝/文 章繼軍/圖
(東岳寺村寫生的學生)
田間地頭的垃圾分類課
4月10日下午,光山縣槐店鄉大栗樹村,村民晏建霞拎著不同顏色的垃圾桶,走向村口的垃圾箱。
“大姐,這兩個垃圾桶有啥區別?”記者好奇地觀察著兩個垃圾桶:比起城市常見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這兩個垃圾桶上分別貼著黃、綠顏色標簽,用醒目的黑白兩種字體寫著“不能腐爛垃圾”和“能腐爛垃圾”。
“你瞧,這個‘能腐爛垃圾’裝瓜皮菜葉、剩菜剩飯,可以漚肥;這個裝塑料袋、煙頭、碎玻璃,防止污染土地。”晏建霞把垃圾桶傾斜,讓記者看到里面的垃圾。
“飲料瓶、廢紙箱也屬于不能腐爛垃圾,這里面怎么沒有呢?”記者問。
“攢起來賣錢啊!”晏建霞說,去年,村民開始流行積攢廢品:清潔公司定期回收玻璃瓶、廢紙,一個春節過去,幾乎每家都能賣百兒八十元的垃圾。
賣垃圾不稀奇,可垃圾分類的習慣,很多城市居民都難以養成,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晏建霞帶著記者來到村口一塊展板前,上面不僅有垃圾分類示意圖、處理流程圖,還有鄉村組織、供銷社、保潔公司和農戶在垃圾分類中的責任,以及農戶垃圾分類的“先進榜”和“促進榜”,貼滿了村民的照片。
原來,這是槐店鄉人民政府、光山縣供銷合作社與陽光朗潔公司合作的垃圾分類項目。為了讓上了年紀的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他們摸索出村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駐村第一書記沈建弦告訴記者,去年年初,他們除了講課、發宣傳單,還通過文化匯演有獎問答的形式吸引群眾關注垃圾分類,普及相關知識。結合幸福驛站扶貧超市,村委定期對群眾家庭環境衛生、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評比,優秀村民可以憑積分卡兌換生活用品。
衛生整治改善了該村人居環境。2018年8月信陽市、光山縣人居環境觀摩現場會在該村舉行,為相關工作進行了圓滿總結。而此前泡在“垃圾堆”的基層干部們,又開始將重心向發展產業轉移。
沈建弦說:“3月20日,王國生書記來我們村調研時,提到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和解決農村‘四空’問題是我們基層干部目前需要探索的方向。五大振興產業在前,沒有產業的支撐,村里就無法發展。村兩委起不到模范帶頭作用,群眾發展產業致富的信心就會降低。”他告訴記者,近期大栗樹村著手創辦大栗樹村農林專業合作社,發展稻蝦共作和白茶種植,以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光山大栗村垃圾分類)
建在產業鏈上的黨支部
貧困村基礎薄弱,發展產業困難重重。在光山晏崗村,黨建成為克難攻堅的制勝法寶。
行走在在晏崗村的萬畝油茶生態示范基地,滿眼碧綠。在山頂上的產品展廳,記者看見兩瓶500毫升的茶籽油,市場上賣到210元/盒。
“這里不僅生產油茶籽,還有綠化苗木,信陽毛尖、龍井、白茶等茶園和散養山羊、天鵝,附近很多人一有空就來散步,于是我們就開發了覆蓋四個行政村的生態休閑區。”基地負責人說。
幾摞厚厚的工資發放表,記載著不同時期村民領取勞務費的情況。據了解,該基地通過與貧困戶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常年解決1000余名農戶就近就業,每人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此外,企業還聘請專家對村民進行技術扶貧,并通過高價回收農副產品等方式定向幫扶。
在2009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在光山縣委、縣政府的引導下,在外創業的陳世法回到家鄉,創辦了光山縣第一家油茶企業——河南省聯興油茶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油茶需要五年掛果,周期長、回本慢,適合走規模化、品牌化的長期發展路子。當初陳世法的合伙人先后退股離開,關鍵時刻,村黨支部開始發力,以該企業為龍頭,聯合大栗、陳洼、萬河等4個農村黨支部,成立了槐店鄉油茶產業聯合黨總支,完善基礎設施、協助動員村民流轉土地、引進種植技術、整合市場資源……一個生長周期過去,這里逐漸形成油茶、茶葉、苗木、養殖“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
(槐店鄉茶油產品)
晏崗村的變化,吸引了一批年輕人;這些年輕人,也在逐步改變著晏崗。
在晏崗村的綜合服務大廳里,記者見到兩位年輕的辦事員。1989年出生的黃守波此前在北京一家上市企業做程序員,為照顧家人回到家鄉,成為村支部的一員。在他看來,基層工作是一個干群互相認識和理解的過程。通過切實為貧困戶解決問題,一些原本不理解的村民,觀念逐步轉變。
這種轉變,也包括因循多年的傳統習俗。1992年出生的白月華是晏崗村的“媳婦兒”。白月華發現,在這個傳統村落,“節儉辦婚禮”的風潮正在影響著人們。
根據《關于打響光山縣脫貧攻堅總攻戰的意見》要求,該縣各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農村喪事簡辦和婚事新辦標準,并結合清潔家園、精準扶貧、“五改一增”等工作,在各村組開展“規范紅白喜事、倡樹文明鄉風”全民承諾簽名活動,向廣大群眾廣泛宣傳喪事簡辦標準和婚事新辦辦法。截至2018年7月,該縣22個鄉鎮(街區)已有171個行政村組織開展全民承諾簽名活動,18360戶家庭參與。
白月華說,她和丈夫結婚時,就是家人朋友一起簡單吃個飯,兩人甚至沒拍婚紗照:“簡單辦婚禮省時省力,把辦酒席的錢用到需要的地方,何樂不為!”
晏崗村黨支部書記晏乃軍說,村里民風淳樸,講求“人情大如天”,也養成了酒席、彩禮攀比之風,群眾辦事需要東拼西湊,大操大辦之后留下沉重的負債,但無人牽頭打破規矩。“規范紅白喜事、倡樹文明鄉風”為村里帶來巨大變化,晏乃軍也成為“受益者”。去年,家里孩子娶媳婦兒,老伴兒擔心親家不高興,送去六萬彩禮,立即被退了回來:“咱現在不興這個啦,兩個孩子幸福最重要。”晏乃軍笑著說:“是我們落后了。”
“畫”出來的“金山銀山”
鄉風文明和文化建設正成為鄉村振興中不可小覷的生力軍。潑河鎮東南部的東岳寺村是該縣庫區移民大村,也是一個國家級貧困村。2017年該村在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的幫助下,創建了寫生基地,從2018年3月底至12月底,共有十余所院校,1200多名師生來村寫生,為村民帶來80余萬元收入。
沿著潑河水庫旁前行,一路依山傍水,繁花盛開。一座老屋前,兩名女生正坐在畫板前寫生。許昌學院大一學生張敏告訴記者,她和同學前一天抵達這里,將進行兩周的寫生:“這里的風景有原始的美感,畫面也很干凈,旁邊還有傳統古村落丁李灣,很適合我們創作。”
跟隨學生的腳步,記者來到一家農戶門口,看見院子里坐滿繪畫的學生,戶主余海萍正抱著南瓜向廚房走去。
余海萍以前在外地做廚師,去年在村干部的鼓勵下回到家中,簡單裝修了房子,和哥哥余東林一起辦起農家民宿。
“一人一天五十元包吃住,客流量穩定,而且來住宿的都是大學老師、學生,素質很高,我家娃特別喜歡和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在一起玩!”余海萍說。
余東林的房屋內擺放著筆墨紙硯,掛著一幅簡單的水彩畫。余海萍告訴記者,她的哥哥是潑河一中的教師,在學生的影響下,自己也開始學習繪畫。
“寫生基地以環保、高效的方式,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大家的行為舉止。”東岳寺村駐村第一書記扶志告訴記者。
不過,這一舉措并非最開始就獲得村民支持。
“創建寫生基地的初衷就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沒有干部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寫生就失去意義和價值。”扶志說,從2017年春季開始,縣、鎮、村負責人在外參觀,回村后反復宣傳,村集體為住戶配備床及床上用品,幫扶單位投入人力、物力協助,支持寫生的群眾從村干部帶頭的4戶增加到22戶,帶動周邊產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促進了人居環境的整治改善。
寫生時間一般較長,如何豐富其體驗,成為寫生基地創建后立刻面臨的問題。“我們陸續增加了為烈士掃墓、賞官渡河美景、組織文藝晚會等活動,希望整合紅綠資源,留住客人,增加美譽度。”扶志說。
(東方今報版面)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為河南指明了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等“四張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給河南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新農人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如何打造一支覆蓋生產、流通、營銷全產業鏈的農村雙創力量?新農人又如何嘗試互聯網+技術? 11月21日,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