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7日09:43 來源:映象網-猛犸新聞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李光遠 王姝 章繼軍/文圖
2016年10月,新縣田鋪大塆(又稱大灣)的消息頻頻刷爆大眾朋友圈,古色古香的豫南民居、曲徑通幽的石板小路、獨具特色的精品小店……讓這個偏僻古村落賺足了眼球。
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田鋪大塆在保護性開發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田鋪大塆以“創客小鎮”為主題,通過“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把創新創意融入美麗山水,打造了20余家特色小店,開發了品類豐富、層次多元的鄉村旅游產品,讓田鋪大塆走出深閨、走向大眾,為文化旅游、美麗鄉村建設探索了新模式,開啟了新思路。
通過田鋪大塆“創客小鎮”的典范引領,田鋪鄉正以“農村改革先行者”的姿態,通過打造全域旅游,讓田鋪成為全國田園牧歌式民宿休閑體驗目的地。
(一)印象大塆:被發掘的世外桃源
?2016年的“十一”假期,信陽新縣的小山村田鋪大塆火了:10月1日該村“創客小鎮”正式開業,首日迎來1.8萬游客,七天假期共接待游客10.5萬人,旅游綜合收入340萬元。
?從無人知曉到萬人聚焦,田鋪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是如何改變的?家鄉的變化,給田鋪居民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10月末,東方今報記者來到信陽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聚焦這個被發掘的世外桃源。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王姝/文 章繼軍/圖
離鄉二十年,他懂得了老家的美
要領略大塆的美,需你用時間去換。
深山藏古居。山間小路,沿途白色茶花峭壁高懸,香山湖大霧彌漫,空谷傳來晚蟬鳴叫。
從信陽新縣縣城出發,四十分鐘車程不算久。
村莊依山沿水而建。黛色瓦片、蜜橘色屋舍錯落蜿蜒。此刻林外芭蕉惹小雨,繡花針散落般落在明渠中,嘩啦啦地響。
撐傘。
石板路上,遇到挑扁擔、戴草帽的老人,笑著和山外來人打招呼,孩童停止嬉戲好奇張望,花狗友好地搖起了尾巴。
牛頭雕塑、老磚老瓦、朱漆雕欄、地基石柱,見證了村莊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明初,韓氏祖先沿著江西九江-湖北麻城-光州沿道,在此落戶開荒。
秋天的村子,精貴。
柿子和銀杏結一樹果子,紫扁豆掛滿藤蔓,絲瓜老得開了花。楓楊由綠轉黃,榆樹葉子紅了,竹林依舊青青,桂花芳香殘留,上有喜鵲數只。
訪塘邊茶社,熱情的主人泡上大山野茶,夠味。他是村里的電工,愛好喝茶交朋友,旁邊幫助燒水、長發及地的女子,就是與他邂逅,從桂林嫁到這里的網友。
就這樣一聊,到了晚上。茶社主人點起燭臺上的蠟燭,光影搖曳,誰說鄉村沒有浪漫。
溫柔的黃色路燈,照不亮大山深沉的夜。紅泥小火爐上,山中魚肉時蔬溫暖了腸胃。
次日,晨起上山,看青山掩映的世外桃源。
喜歡秋日豐收的田野,更喜歡田野主人的彩色夢想。
村民合作社與旅游公司,聯手創造出不期而遇咖啡館,開展慢郵遞業務的書吧,包裝簡潔的土特產品,別具一格的主題餐廳,面向村民的創客空間……在這里,柳編藝人、陶瓷師傅,蜂蜜、茶油、野菜野果……原有的價值正在被逐步發掘。
從韓國打工歸來的村民,按照自己的構想將老屋重建,起名“老家寒舍”,于是有了閣樓天窗坐聽雨的美好。
他說,離開二十多年,今年要回老家過年。
85后美女駐山村 與你“不期而遇”
大山中的清晨,從第一滴露水沾上花朵,就開始了。
牽牛花扶著竹籬笆醒來,塘邊的榆錢樹葉又紅了一半,扁絲瓜依舊老樣子,一朵格桑花落在積水上。微雨中,燕子結對飛過,老伯扛著扁擔走向菜地,背影略微彎曲。
這里是信陽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當地人早已熟悉的一切,被任思璐用照片記錄下來。“長期在這里,可以捕捉到田鋪不同的美。”她說。
10月22日,在田鋪的“花音年代”咖啡館見到任思璐時,她正一邊和店員聊天,一邊來回調整店里的布置,手里不離對講機,不時回答其他人的詢問。
瘦高、美麗、時尚,讓人很難將她與這個之前幾乎“與世隔絕”的鄉村聯系起來。
那是2015年,田鋪鄉開始與上海蔓鄉旅游管理公司合作,任思璐隨公司來到田鋪大塆,看它的魅力與潛力:因完整的山水生態格局、保留完好的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景觀村落,加上原有許世友將軍故里的紅色資源,十分適合旅游開發。經專家與村合作社的論證,確立了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游作為支柱產業的鄉村旅游。
她決定留下來,和村民一起創造新氣象。
“剛來的時候,我就和村干部、合作社一起,跑到村民家和他們嘮嗑,聽他們的意見,有很多驚喜。”
第一個讓任思璐感慨“智慧在民間的”,是村委會主任韓家旭。改造主路旁一個荒廢牛棚時,韓家旭講起早年在上海打工,看見咖啡館的經歷。根據他的描述,任思璐提出了將牛棚改建成咖啡館的建議,數月后,“花音年代”咖啡館建成:老唱片機、舊海報、轉盤電話、黃包車……在這里喝咖啡,極具穿越感。
田鋪大塆無貧困戶,村民經濟狀況尚可,改造老家的愿望強烈。“很多人很高興地對我說,想要把家變成什么樣,改造中我們確實參考和尊重了他們的意見。”任思璐說,村子是村民的,希望盡量建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田鋪大塆的創客小鎮,首先要讓村民加入,融入當地特色。茶油、蜂蜜、花兒菜、手磨豆腐……這些當地土特產,經過包裝處理,成為城市游客喜愛的天然環保食材。
柳條,當地人稱“不秋草”,他們以此為名建立了柳編工藝品和體驗館,游客爭相給柳編師傅拍照。
田牛小鋪,是以田鋪的象征物——牛為主題,衍生的一系列相關工藝品的品牌。
以懷舊、青春、惡搞、慢享、速食等為主題的小店,陸續建起來。古老的田鋪,與市場接軌了。村民有了就業的途徑,也有了創業的想法。
愛喝茶交朋友的韓師傅,為茶館購置了“同心鎖”,他的弟弟也將荒廢的房子改建成了有觀星天臺的民宿。做這些時,旅游公司和合作社都給了他們參考意見。
這里,登山古道、農家體驗館已在規劃中。“作為一個合作者,我們可能待幾年就離開了,但是農村的復興對居民的影響是深刻的。”任思璐認真地說,對于田鋪的未來,她有信心。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為河南指明了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等“四張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給河南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新農人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如何打造一支覆蓋生產、流通、營銷全產業鏈的農村雙創力量?新農人又如何嘗試互聯網+技術? 11月21日,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