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8日07:07 來源:猛犸新聞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 沈翔/圖
距今約一萬多年前的李家溝遺址早期陶片,距今約8000多年前的賈湖骨笛,距今5000年至7000前的南陽黃山遺址最新出土玉器,我國發現最早最精美的鑲嵌銅器——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鑲嵌青銅牌飾,距今3600多年前的鄭州商城遺址獸面乳釘紋銅方鼎,還有吳王諸樊劍、升鼎、東羅馬金幣……這一批極其珍貴的文物,在鄭州集中亮相了。8月27日下午,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在鄭州博物館開幕。這個集全省之力調集展品的文物大展,展覽面積3100平方米,參展文物1225件(套),其中一、二級珍貴文物196件(套)。
展出文物“星光熠熠”,濃縮了新中國考古70年來的精華
此次展覽,位于鄭州博物館展廳的一樓至二樓,展覽面積3100平方米。展覽參展文物達1225件(套),其中一、二級珍貴文物196件(套)。
展覽共分“證史探源——河南考古助力國家重大課題”、“啟封文明——河南考古七十年重大發現”、“惠及民生的河南考古”、“走向未來的河南考古”等四大部分。主要展示內容為河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包括安陽殷墟、鄭州商城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舞陽賈湖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新鄭韓故城遺址等早年入選“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的重大考古項目,以及近年來最新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靈井許昌人舊石器遺址、欒川孫家洞遺址、鄭州東趙遺址、滎陽娘娘寨遺址、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新鄭胡莊韓王陵等考古遺址項目。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大批“明星級”文物亮相:李家溝遺址出土的早期陶片,距今約10000多年前,為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陶器,將中原地區制陶技術大大向前推進。
舞陽賈湖出土的七孔骨笛,距今約8000多年前,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
南陽黃山遺址2019年最新出土的一組玉器,距今5000年至7000。黃山遺址是南陽盆地新石器時期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意義重大。
轟動考古界的“綠松石鑲嵌青銅牌飾”也在展覽中亮相。它于1984年在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最精美的鑲嵌銅器,是夏代青銅文明的重要物證。1982年鄭州商城遺址向陽食品廠窖藏出土的獸面乳釘紋銅方鼎,則是3600年前商王朝的國之重器,也是鄭州商城為商代早期王都的重要物證。
葉縣舊縣鄉徐公寧墓出土的升鼎,引人關注。其器形莊重典雅,平底束腰,裝飾華麗,盡顯楚文化細膩、柔美之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而淅川徐家嶺楚墓出土的pastedGraphic.png夫人pastedGraphic_1.png鼎,鼎肩鑄銘兩周49字,銘文首句“唯正月初吉歲在涒灘”,為目前所見最早的太歲紀年的明確證據,對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2018年底在河南湯陰縣羑河東周墓地最新出土的吳王諸樊劍, 是目前考古發掘的唯一一把吳王諸樊自作劍,也是春秋時期三晉文化與吳越文化在中原地區交流、碰撞的最新考古學證據。
此次展出的還有東羅馬金幣,時代為公元491—518年。東羅馬金幣由東羅馬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發行,出土于北魏皇陵,充分反映北魏都城洛陽在絲綢之路中西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地位。
漫步展廳,文物“星光熠熠”,濃縮了新中國考古70年來的精華。可以說,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豐富曲折的故事。
集全省之力調集文物展品,23家考古和博物館單位聯合參展
眾所周知,河南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河南考古從某種程度上被作為中國考古學發展歷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縮影。新中國建立后,河南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開始了河南考古事業七十年充滿艱辛、激情的成長和發展歷程。新中國第一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便是在河南輝縣開始。
七十年來,在幾代河南考古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下,河南考古工作在田野發掘、學術研究、文物保護等領域取得了諸多重要考古發現和豐碩研究成果。2001年,由《考古》雜志社組織,國內著名考古學家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河南有17項入選。1990年迄今歷年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河南入選45項,在全國各省區中遙遙領先。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這些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對探索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的誕生以及夏商文明發展和變遷等重大學術研究課題,均產生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和極其深遠的影響。
七十年來,河南考古工作,在配合小浪底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米字型”高鐵等國家、省市重點建設工程和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擔當排頭兵,充任守護者,為助力經濟發展、保障文化民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為展示新中國河南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70年來的豐碩成果和輝煌歷程,河南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團隊策劃展覽,集全省之力調集文物展品,推出此次“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的大型主題展覽。”田凱說。
據悉,此次展覽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以及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許昌、三門峽、南陽市、信陽、永城等全省各地文物主管部門的大力協作,共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里頭工作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鄭市博物館、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封市博物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龍門石窟研究院、偃師商城博物館、平頂山市博物館、葉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許昌市博物館、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城陽城遺址博物館、永城市博物館等23家考古和博物館單位聯合參展。
此次展覽展期三個月,11月27日閉幕,對社會公眾開放。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陶鷹(上圖)和玉鉞(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照片)。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12月6日,記者獲悉,今年3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了解,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
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 介紹,從發掘現場帶回來的破碎的陶片、以及不起眼的土壤,都是一把窺探歷史的鑰匙。5G智慧+也將應用到二里頭遺址公園的展覽中,通過虛擬建模,實現AR看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資料照片)。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說的“考古”這些事,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