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0日16:25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杜希萌 李行健 焦健)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我們重新再出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組”途經十三省,歷時近70天,到達甘肅甘南、會寧。千里岷山、紅軍會師地見證了長征勝利足跡。 夏末,臘子口兩側的山崖上,枝葉翠綠。一線青天下,山壁對峙,河水奔涌。1935年9月,這段天險,橫在了紅軍北上的通道上。
時任紅一軍團紅二師紅四團政委楊成武之女楊俊生曾聽父親多次講起,當時,敵軍在臘子口橋對面碉堡中架起機槍,用火力封鎖橋面。但就在交叉的火力網中,紅軍還是找到了“通路”。
楊俊生:紅四團正面攻,攻了好幾次沒有攻下來。后來也是經過很多的偵查,發現敵人兩個弱點,一個是上面的碉堡沒有蓋,還有兩側懸崖陡壁敵人就沒有怎么設防。
臘子口戰役打開了紅軍通往陜甘寧根據地的星火燎原之路。
1936年8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再次走過臘子口,并在轉戰兩個月后到達了勝利會師的終點。
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原館長杜永勝說,1936年10月,紅一、四方面軍和紅一、二方面軍,分別在會寧、將臺堡勝利會師,紅軍分散的力量由此匯聚,三只鐵拳站在了一條火線上,戰士們做好準備去打更大的勝仗,這也感染了會寧的老百姓。
杜永勝:紅軍在會師前后,光在會寧帶走的糧食就有五百萬斤。
隨后,三大紅軍主力在甘肅山城堡地區“集結全力,相互配合作戰”,打破了國民黨對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圍剿。
“80年前的1940年3月31日,在熊熊燃燒的抗日烽火中,在艱苦卓絕的敵后戰場上,父親張震和母親馬齡松喜結良緣,成為夫妻。1939年1月中旬,根據游擊支隊的作戰部署,父親率領第1團向永城、蕭縣及徐州近郊進發,為開辟豫皖蘇邊根據地創造條件。
2月15日18點05分,武漢市黃陂中醫院醫療廢物臨時處置點,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鄧紹坡將這個時間默默記了下來。2月15日18點達到指定位置雪夜吊裝;2月16日黃陂中醫院醫療廢物臨時處置點通水通電點火試車;2月17日三個處置點設備到位并進行處理優化。
光明日報記者 蔡闖 安勝藍 李丹陽 王斯敏 劉坤 張銳 晉浩天 章正 李盛明 姜奕名 盧璐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武漢這座城市天生熱鬧。在最緊要的時刻方能最深切地感到,武漢這座城市的溫度,與中國每一片土地的溫度,彼此相通。
周四 直奔疫情最前線,爭分奪秒40個小時后,無錫醫療隊接手的武漢同濟光谷醫院一個病區50張床全部收滿,滿負荷運行。對于病區總指揮的許紅陽來說,每天從早上8點進病區,晚上6點回駐地后,還要不停忙碌到深夜。
據悉,2月7日13時,北京協和醫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142名隊員乘機馳援武漢。2月7日下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援鄂國家醫療隊130人(30名醫生、100名護士)北上援鄂,將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癥病房。
”元宵佳節,鄭州奧體中心、中原福塔“大玉米”等多個地標建筑亮起了絢麗的燈光,以一種暖心的方式為打贏這場戰“疫”加油鼓勁。(制作:段晉哲 阮海峰)來源: 映象網 相關新聞
2月7日下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援鄂國家醫療隊130人(30名醫生、100名護士)北上援鄂,將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癥病房。2月7日,國家衛健委表示,對武漢和湖北的醫護人員馳援總數已有11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名醫護人員是重癥專業的醫生和護士。
據悉,2月7日13時,北京協和醫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142名隊員乘機馳援武漢。2月7日下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援鄂國家醫療隊130人(30名醫生、100名護士)北上援鄂,將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癥病房。
繼續來看河南廣播電視臺“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系列報道。經過三天短暫休整后,紅二十五軍離開志丹縣繼續北上,1935年9月16日抵達延川縣永坪鎮,同劉志丹率領的西北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勝利會師。
8月22日,“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活動進入第22天。河南廣電全媒體報道團來到陜西省志丹縣永寧鎮永寧山腳下,在這里,紅二十五軍與陜甘紅軍勝利會師,從而拉開了各路紅軍會師陜北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