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9日10:54 來源:國家文物局
“我思戀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個個村落,承載著中國人綿長的情思鄉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在有關部門、各級政府積極響應和高度重視、扶持下,近幾年,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力度空前,成效顯著;不僅留住了“美麗鄉愁”,更激發出鄉村發展新活力。
“蒼洱毓秀”:“古”味延綿 新韻悠悠
“蒼洱毓秀”——李德昌把家鄉“山”“海”間的萬種風情寫在了自家小院外墻上。
李德昌的家鄉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青瓦白墻的村子背靠蒼山,面朝洱海,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傳統村落。
李德昌家的小院寬敞明亮,綠意盎然,體現了坊、閣、照壁相結合的白族傳統建筑風格。“這個院子是我在1997年蓋起來的。”李德昌說。
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工作時,走進了李德昌家中。看著李德昌家雕梁畫棟的房子,干凈整潔的院落,生機勃勃的植物,總書記十分高興,他說:“這里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
“總書記的一番話,讓我們更清楚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性。”李德昌說,“不但洱海要保護好,傳統白族民居的風貌也不能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無論缺了哪個都不行。”
幾年來,古生村按照“保護古建、引導在建、規范未建、改造老建、打擊違建”的工作思路,實施建筑民居風格整治,保持青瓦白墻、斜屋頂、淡墨畫的白族民居風格。
記者了解,村內完成了“三線入地”工程,主要道路硬化、拓寬,對7戶有較重歷史和民族文化底蘊的白族民居古院落進行掛牌保護,對鳳鳴橋、古戲臺等文物古跡實施修舊如舊,提升修繕。
今日古生村,天空更“干凈”,湖水更清澈,環境更整潔……
“拯救老屋”:激活村落 重煥生機
湘南大山深處,藍山縣祠堂圩鎮虎溪村。這個唐宋年間就有煙火的千年古村,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8年,在上級文物部門資金支持下,虎溪村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古戲臺、古建院落等近3000平方米區域實施文物本體修復;通過更換樓板、瓦片、欄桿,修復馬頭墻、屏風、門窗等部件,古村重煥生機。同時,還成立紀念館,陳列1934年紅六軍團長征過境虎溪時的珍貴文物。
2016年以來,國家文物局支持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實施的傳統村落保護公益項目——“拯救老屋行動”在各地推進。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幾年前,原戶籍人口14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不足200人,部分老宅年久失修,只剩殘垣斷壁;村里原有120多棟明清建筑,多棟被拆除。
2017年5月,在政府支持下,龍潭村開始“拯救老屋”、復興古村。
“針對古宅多為土木結構的特點,我們聘請老工匠藝人,采取傳統工藝進行修復。”駐村第一書記夏興勇介紹,他們還創新推出“認租15年”運作機制,以吸引社會資金修繕古民居。
“誰租房誰修繕,與租客簽訂15年合同,15年內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錢租金。”夏興勇說,目前,龍潭村有32棟古民居采取這種做法,吸引了國內外100多人前來承租修繕古民居,長期定居。
一座座荒廢的老宅被認領修繕后,既保存了村莊原有風貌,又發展起了新興業態。江西人曾偉第一眼見到龍潭村,就愛上了這個地方,在村里租下一幢1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改造成以讀書為主題的“自用+分享”生活空間。
記者了解,“拯救老屋行動”采取政府委托,社會組織運作、監督、管理的項目實施辦法,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各地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了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新機制,吸引了農民回村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了非遺項目活化和公共文化服務改善,有效激發了傳統村落的活力,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鄉村“網紅”:魅力倍增 助力振興
拯救、保護、利用,讓古村落平添“新資源”。
一幢幢夯土實木的民居古樸靜美,一曲曲四平戲曲悠揚悅耳……這是記者走進龍潭村感受到的。
“我們不僅注重保護好古村外觀,同時在內涵的深挖上下功夫,讓村子真正‘活’起來。”夏興勇說。
龍潭村一直保留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戲,為了“活化”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龍潭村建起了四平戲博物館,戲班子重新開班;為傳承紅曲制作與黃酒釀造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村里也建起博物館。
短短幾年,龍潭村古厝修復一新,設施齊全;常住人口恢復至600人左右;公益畫室、美術館、四平戲博物館、黃酒博物館、咖啡屋、圖書館的出現,讓過去無人問津的破舊古村落,變身旅游“網紅村”。
“節假日游客爆滿,周末一房難求,農家菜館門口經常排起長龍,農副產品賣得紅紅火火。”龍潭村黨支部書記陳孝鎮開心地介紹。
據了解,2014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選取了27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的中國傳統村落,開展整體保護利用工作。2018年評估結果顯示,51處傳統村落文物保護項目完工率達84%,有效確保了文物安全,并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一半受保護村落的收入高于所在縣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游收入實現近40%的增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今年暑假,從杭州到大理旅游的周冬梅女士一家3口,為了在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家的民宿住上一晚,退訂了昆明的酒店。
“我們被古生村的美景和美食迷住了。”周冬梅笑著說。
“蒼洱毓秀”的主人李德昌也辟出空間,陳列和銷售下關沱茶、鶴慶銀器等當地名產。“每天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李德昌欣喜地說。
今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等6部門公布了第5批2666個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傳統村落總數已達6819個。(新華社記者 李自良、丁怡全、施雨岑、董建國、柳王敏)
回望“十三五”,圖說你我的收獲與轉變,央視網系列漫畫《一圖秀出我的“十三五”》推出第四期,帶你感受美好生活的喜悅。
“人、產、城”如何統籌布局、良性互動,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即將啟用的晉江市醫院新區,不僅硬件一流,還成功“聯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共同打造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
位于景德鎮市珠山區東南角的三寶村,曾是為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提供主要瓷土原料的重要礦產地。有評論說:“作為國內外文藝青年們的網紅打卡圣地,如今的三寶村,已成為景德鎮極具魅力和活力的文化符號之一。
作者:巫喜麗(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縱觀國外,城市更新大體經歷了從大規模的清除貧民窟運動到中心區小規模的再開發,從物質環境的更新改造轉為街區社會、經濟、人文等全方位發展的過程。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走進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同樣在茂縣,省委網信辦的定點扶貧項目已于2019年收官,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2戶8人全部實現脫貧。
魁龍坊是連江古代文脈的起源地,承載連江最厚重的歷史記憶。魁龍坊內的古建筑,整體延續了閩東古建筑派系傳統穿斗式結構的做法,形制上更顯高大,這種建筑體系大體量的存在,形成連江城關的一大特色。
題:“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習近平和百姓安居的故事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來到武漢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棚戶區項目建設和居民生活情況。
潮文化發祥地 廣濟橋樓 凝聚匠心智慧 牌坊街上 薈萃人文歷史 2020年10月12日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古城 心系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 關心百姓生活和復商復市
10月13日下午,在廣東省汕頭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公園開埠區,走進僑批文物館,重點了解潮汕僑胞心系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同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約2000名僑胞受邀現場觀禮,其中5位榮登天安門城樓,與習近平總書記同臺觀禮。
今年的國慶雙節,鄉村游成為不少人出游的選擇。鄉村游不只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游客的文化基因——鄉愁。幸運的是,古人的鄉愁,往往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而我們的鄉愁,因為能夠“千里江陵一日還”,而變得遠在天邊、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