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2日09: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
?。?1)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必須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必須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推進改革發展。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必須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
?。?2)新發展理念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結合起來,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論成果,形成了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發展理念傳承黨的發展理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科學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力指導了我國新的發展實踐,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新發展理念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必須貫穿經濟活動全過程。要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紅綠燈,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行為要堅決糾正,做法要徹底摒棄,真正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
2.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認識不斷深化。二○一三年,黨中央作出判斷,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二○一四年,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94)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更明確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和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不容易。一方面,必須跨越非常規的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特有的關口,特別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另一方面,必須跨越常規性的長期性的關口,也就是要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特別是要凈化市場環境,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提高國家治理能力。要統籌做好跨越關口的頂層設計,把各項工作做好做實。
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復雜,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挑戰更多,但我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只要堅定必勝信念,全面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避免發展陷阱,克服路徑依賴,實現彎道超車,高質量發展之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3.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95)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推進。
我們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此后,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我們黨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定位,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要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96)無論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了憲法、黨章,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p>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任何想把公有制經濟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經濟否定掉的觀點,都是不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國改革發展要求的,都是錯誤的。
4.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
(97)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比如,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一些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等等。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結構性”三個字十分重要。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大失衡”,即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同時,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我們也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8)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要在穩定總需求的同時,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總的要求是“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5.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9)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我們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這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要全面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萍紕撔聦μ岣呱鐣a力和綜合國力至關重要。我國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
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要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完善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尊重國際營商慣例,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有效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為重點,推動相關改革走深走實。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能否引領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流,事關我們能否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為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2日 06 版)
這個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填充”新發展格局宏觀布局中具體內容和實現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總供給和總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具體路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既要體現社會主義的要求,也要反映進入新時代后的經濟特征,其特性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定位?,F代化區域體系要求一方面彰顯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優勢,另一方面推動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
題:海納百川共揚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紀實 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全領域的,正在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當前國內外新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者:韓保江,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編者的話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抉擇。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編者的話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抉擇。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總書記要求,“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需要處理好的四個重大關系:
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從發展、改革、開放三者有機統一的角度闡釋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貫徹的要求。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著作,提出了許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重大思想觀點。”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抓住共建“一帶一路”重大機遇,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培育開放型經濟主體,營造開放型經濟環境,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