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9日12: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題:“大豆公約數”印證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
新華社記者韓潔、安蓓
在中美雙方經貿代表團將赴上海參加第十二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之際,中方消息顯示,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后,中國企業采購美國農產品取得積極進展,已有數百萬噸美國大豆裝船運往中國。同時,美方宣布對110項中國輸美工業品豁免關稅,并表示愿意推動美國企業為相關中國企業繼續供貨。這些互釋誠意的行動,顯示了中美雙方落實大阪會晤共識、推動經貿磋商重回正軌的積極意愿。
經貿摩擦升級對中美經濟都會造成損失。從備受煎熬的美國農場主到美國半年經濟“成績單”中透出的負面影響,都顯示中美經濟“脫鉤”之說根本站不住腳。以大豆為例,美國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國是中國,而中國約九成大豆需進口,也就是說美國大豆離不開中國市場,中國的國內需求也離不開美國大豆,從中美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類似大豆這樣的商品正是雙方之間的“公約數”。
“大豆公約數”,印證著合作是中美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中美經貿摩擦起起伏伏的過往歷程表明,中美合作的基石就是尋求彼此間的最大公約數。2018年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同比下降約47.6%,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大豆同比減少14.7%,這些進一步證明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正是基于此,7月19日以來,一些中國企業就采購新的大豆、棉花、高粱等農產品向美國供貨商進行了詢價,并且已有一批農產品根據市場條件采購成交,務實行動背后是中方釋放善意,為打破中美經貿磋商眼下僵局的不懈努力。
“大豆公約數”,需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中美元首大阪會晤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這一共識順應兩國民意,符合全球利益。正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日表示,攻擊性貿易政策引發美國企業和農民對國內經濟的“擔憂加劇”,美中重啟經貿磋商是“具有建設性的一步”。但邁好重啟之步并非易事。近段時間美方一些人士不斷炮制“對抗”噪音表明,磋商重啟后的進展也會復雜而曲折。人們期盼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為磋商重回正軌蓄足后勁。
1972年,中美在上海正式發表聯合公報,成為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此次雙方選址上海重啟經貿磋商,美好的寓意也讓各方充滿期待。誠如28日中國有關部門所表示,下一步,中國有關企業還會根據需求繼續推進采購美農產品,希望美方也采取具體措施落實有關承諾,為雙方經貿合作營造有利條件。一句話,唯有拿出更多誠意和行動,才能讓中美合作共贏之路行穩致遠。
在今天(22日)下午的外交部舉行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首次阿富汗人內部談判開幕至今已經一月有余。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阿富汗人內部談判為阿實現和平穩定打開了機會之窗。
總臺央視記者今天(24日)從中國貿促會了解到,中國貿促會與國際商會將于9月28日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辦工商界線上特別會議,旨在凝聚工商界智慧,推動國際組織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為全球合作抗疫和經濟復蘇注入正能量、提供新動力。
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十四五”規劃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頂層設計。
無人零售車、機器人銀行柜員、模擬演唱會、VR試衣鏡……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各種各樣新鮮的服務體驗讓參觀者目不暇接、直呼過癮。我們相信由服貿會架設的金色橋梁,定能串聯起更多合作共贏、互惠共享的機會,讓服務貿易增長的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
” 昨天,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軸景觀大道格外絢爛,以“全球服務,互惠共享”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簡稱“服貿會”),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內、緊鄰鳥巢和水立方的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餐飲浪費,一方面是部分消費者的顯擺心態在作怪,另一方面,供給端也需要從自身找找原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晚在北京以視頻方式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強調,中歐要做維護全球和平穩定的兩大力量、推動全球發展繁榮的兩大市場以及堅持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的兩大文明。
民法典遵循科學立法的原則,以立法目的為指引,以原則與規則相結合的方式,將與民法精神、理念相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法典之中。民法典有8個條文涉及對公序良俗的規范,既體現了法律對秩序的維護,更是國人的價值共識。
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法治建設的里程碑——寫在民法典通過之際 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強盛、文明進步的象征。
“從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的公開征求意見期間,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網民提出的114574條意見。進一步來說,通過有效的開門立法,民法典的編纂過程,既是在立法過程中深入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也是尋求人民群眾法治意愿最大公約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