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0日16:54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來看“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團隊,昨天從貴州甕安來到遵義。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的召開,對黨和紅軍產生深遠影響,遵義也因此在長征史上有著特殊地位。下面我們就跟隨記者的鏡頭,去聆聽紅軍長征在遵義的故事。
7月9日,再走長征路第29天,貴州遵義。
遵義是貴州第二大名城,是黔北各種土產的集散地,商貿市場十分繁華,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所經過的第一座較大的城市。
來到遵義,我們首先探訪了位于老城區的遵義會議會址。遵義會議會址原本是舊城軍閥柏輝章的公館,是當時遵義城內最好的建筑,從外面看去,高墻壁立、巍峨氣派。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胡蝶:當年中央紅軍來到遵義后,把總司令部設置在這里,走上二樓,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黨和紅軍領導人的辦公室和住處,而這個面積不大的客廳就是當時的會議室。80多年前,黨和紅軍以及中國革命的命運,就是從這里實現了偉大轉折。
從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央政治局在這里召開擴大會議,包括中央領導、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共20人出席。會議主要圍繞建立根據地和軍事問題進行討論,總結檢閱軍事指揮的經驗和教訓。
遵義會議紀念館副館長 王志力:在會上,毛澤東作了一個長篇發言,他指出說,博古、李德的錯誤是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毛澤東的發言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最終,遵義會議作出決定,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 “三人團”,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集中全力解決了當時關系到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軍事問題和組織領導問題。
遵義會議紀念館副館長 王志力: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極端危機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標志著我們黨在政治上從幼稚走向成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胡蝶:其實在遵義會議召開前一個星期,中央紅軍就已經進入遵義城了,他們在這里積極開展宣傳工作,發動群眾打土豪、建立革命政權。在遵義會議紀念館的這一面墻上,就展示一些當年的宣傳口號,可以說,紅軍在遵義城得到了工農群眾的積極支持。
百姓擁護紅軍,紅軍愛護百姓。在距離遵義會議紀念館不遠的紅軍山上,有這么一座雕塑,形象是一個紅軍衛生員正在給一個生病的孩子喂藥。當地百姓告訴我們,這個紅軍衛生員叫龍思泉,他在遵義的時候,為了給一個偏遠地方的村民看病,耽誤了行程,沒趕上和大部隊一起轉移,最終被敵軍殺害。
遵義市紅花崗區史志研究專家 史曉波:因為窮人都是拿不起醫藥費的,紅軍又是窮人的隊伍,他(龍思泉)免費給他們治病,這樣就逐漸出名了,國民黨的鄉丁把他殺害了,殺害了以后,遵義人民非常懷念他,對他感恩。
為了紀念這位紅軍衛生員,遵義百姓不光悄悄埋葬了他,還在后來立了這座雕塑。由于龍思泉犧牲的時候,當地百姓并不知道這位紅軍小戰士的姓名,就一直稱他叫“小紅”,并且把他塑造成女性形象,紅軍神醫活菩薩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遵義市紅花崗區史志研究專家 史曉波:他(龍思泉)已經成了一種藝術的形象,不光是故事,而且成了一個具體的雕像,這么一個藝術形式的存在,讓紅軍精神跟遵義人民愛戴紅軍、感恩紅軍的那種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中央紅軍在遵義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擴大兵力,補充物資,與當地群眾建立了深厚感情。從此,黨和紅軍實現偉大轉折,中國革命將從勝利走向勝利。
“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么、是怎么來的”,這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必修課。回望我們黨98年奮斗史,感受滄桑巨變,感悟艱苦卓絕,能進一步激發黨員、干部守初心、擔使命的斗志,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歃血結盟后,在小葉丹等的護送下,紅軍順利通過彝區,向大渡河疾進,為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贏得了寶貴時間。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在項英、陳毅的帶領下,留守蘇區的紅軍隊伍堅持游擊斗爭,掩護和保證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雄關漫道真如鐵——探訪婁山關 ” 肖開基退休前是婁山關景區的衛生管理員,特別喜歡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退休后,他依然風雨無阻向來婁山關的人們講述那段歷史。
映入眼簾的是門樓上懸掛著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金色刻字,這是中國諸多革命舊址中罕見的毛澤東親筆手書。如今,以遵義會議會址為中心,分布著遵義會議陳列館、紅軍總政治部舊址、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遵義紅軍警備司令部舊址等紀念場館和革命舊址,連接著“紅軍街”。
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 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擔任后衛任務,在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后被敵人截斷,鏖戰到彈盡糧絕,因腹部中彈不幸被捕。
“為了改變博古、李德原定的戰略方針,在政治局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大多數同志,要求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中央紅軍的戰略方針。:“黎平會議確定了新的戰略行動方針,為中央紅軍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遵義會議完成偉大轉折打下了基礎。
記者難以想象,當年以巨大傷亡渡過湘江的紅軍,是如何帶著騾馬、抬著輜重、扶著傷病員翻過這座華南第一高峰的。興安縣研究長征史的專家陳興華說,紅軍能翻越老山界,靠的是鋼鐵的意志和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
“請看那邊河道,兩邊高出一塊,1934年一部分紅軍就是從那里渡的江。正如《湘江祭文》寫道,“山河嗚咽,日月無光,鬼神哭泣,大地神傷……英雄事跡,牢記心上,千秋萬代,永志不忘。
這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轉兵紀念館外景(6月18日攝)。毛澤東堅持反對李德的意見,提出紅軍必須避實就虛西進貴州尋求機動,在川黔邊創建新根據地。通道縣紅軍長征史研究專家胡群松認為,“通道轉兵”是一項尊重客觀實際的決策,從危機中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
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題:風展紅旗如畫——來自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的紅色信仰報告 6月17日,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觀壽公祠前,媒體記者在重溫當年紅軍長征前的場景。6月17日,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的觀壽公祠,媒體記者在重溫當年紅軍長征前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