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9日21:00 來源:新華網
這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轉兵紀念館外景(6月18日攝)。 新華社發(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6月29日電 題:實事求是,敢于擔當——“通道轉兵”使3萬中央紅軍暫脫險境
新華社記者張瑞杰、柳王敏、袁汝婷
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山環水繞。85年前,中央紅軍付出重大犧牲渡過湘江來到這里,部隊已從江西出發時的8.6萬人減員至3萬余人。
見到第四道封鎖線被突破,蔣介石緊急調集五六倍于中央紅軍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綏寧、靖縣、洪江、武岡等地,構筑工事,張網以待,準備全殲紅軍。
1934年冬,紅軍面臨戰略選擇的嚴峻生死關頭。
參觀者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轉兵紀念館內參觀湘江戰役場景(6月18日攝)。 新華社發(陳澤國 攝)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長征行》一書中寫道,經過慘烈的湘江之役,紅軍廣大指戰員都在思索:紅軍向何處去?
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記載,1934年12月12日,中央主要負責人在通道境內召開了非常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研究解決處于危機情況下的紅軍行軍路線和戰略方針問題。
在會上,李德堅持要紅軍按原定的戰略方針,立即北出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
毛澤東堅持反對李德的意見,提出紅軍必須避實就虛西進貴州尋求機動,在川黔邊創建新根據地。
當時擔任李德翻譯的伍修權回憶說:毛澤東同志西進貴州的主張,得到多數同志的贊同。中央鑒于形勢,接受了這一正確建議。12日晚,中革軍委發出“萬萬火急”電令……
《紅軍長征史》寫道:短促的通道會議,是從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以來,毛澤東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言權,也是他的意見第一次得到中央多數同志的贊同。
當日,中央紅軍依照中革軍委命令,突然改變行軍路線,轉兵貴州,暫時脫離了險境。這就是紅軍長征中著名的“通道轉兵”。
通道縣紅軍長征史研究專家胡群松認為,“通道轉兵”是一項尊重客觀實際的決策,從危機中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
2012年,通道舊縣址上建立了通道轉兵紀念館,記者見到了陳列的紅軍在通道留下的各種文物,以及中革軍委那個晚上發出的“萬萬火急”電令復印件,它命令先頭部隊攻占黎平,打開入黔通道。
已有300多年歷史的恭城書院,被認為是通道會議的會址。記者看到,恭城書院恢原了當時開會的桌椅、煤油燈、地圖等場景,前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
通道轉兵紀念館的一面墻上,書寫著幾行字:實事求是,民主集中,獨立自主,敢于擔當。
胡群松說:“‘通道轉兵’說明,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發揮集體智慧來制定政策和處理問題。只有真正負起責任,積極作為,勇敢實踐,才能奪取勝利?!?/p>
這是6月27日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轉兵紀念館拍攝的紅軍高級指揮員使用過的手槍。 新華社記者 王思維 攝
酒海井,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新圩鎮的北部,因形狀類似一種大型盛酒容器而得名,井口直徑約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條地下暗河相通。酒海井烈士紀念碑不僅代表著當年被國民黨和反動民團殘忍殺害投井的100多名紅軍烈士,也代表著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所有紅軍的英魂。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梓山鎮潭頭村里慶豐收項目,已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南區的鄉村大舞臺搭建等開幕式準備工作已完成。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及贏家服飾已完成項目提升,禾豐現代農業示范園蔬菜育苗中心、蘭花博覽園現場準備工作也已完成。
中央紅軍從湘南沙洲村走過 留下“半條被子”的故事 4年前
2017年10月,“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建成對外開放,展示了紅軍過境汝城時“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情深?!髦醒爰t軍出發紀念館再現于都老人將自己的棺木捐給紅軍搭浮橋的場景。
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大渡河戰役的勝利,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通道,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殲滅中央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粉碎了蔣介石妄想使中央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美夢。
在突破敵人設立的四道封鎖線后,1935年1月7日,紅軍長征來到遵義。為確保主力部隊在遵義休整,紅軍追擊向北逃竄的敵軍,奪取婁山關,戰斗大獲全勝,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突破敵人設立的四道封鎖線后,1935年1月7日,紅軍長征來到遵義。為確保主力部隊在遵義休整,紅軍追擊向北逃竄的敵軍,奪取婁山關,戰斗大獲全勝,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都會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從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到甘肅高臺西路軍紀念館;“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歃血結盟后,在小葉丹等的護送下,紅軍順利通過彝區,向大渡河疾進,為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贏得了寶貴時間。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在項英、陳毅的帶領下,留守蘇區的紅軍隊伍堅持游擊斗爭,掩護和保證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而葉劍英同志為懷念當年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紅軍走后,謝招娣把這床綢緞被單視為寶貝細心收藏,她決定等紅軍回來后再交回給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