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8日23:0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香港6月28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這座現代化都市具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這些文化瑰寶的過程中,內地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范,內地和香港也在不斷交流合作中共續非遺傳統,并讓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內地為香港推動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范
“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存、傳承和傳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了良好典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出席一項非遺展覽開幕式時表示。
非遺普查、編制非遺清單和代表作名錄、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香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推出了多項保護措施。
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這10個項目成為國家級非遺。粵劇則于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遺。
其中的大坑舞火龍已有100多年歷史,日前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將其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特區政府6月25日表示,獲選案例對其他同類項目保護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香港社會各界配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建設,積極參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的申報工作。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介紹,通過四年非遺普查,列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含480個項目,涵蓋了所有非遺種類。
今年3月,特區政府康文署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香港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團體可通過該計劃申請資助舉辦大型項目,資助金額不少于25萬港元。
內地與香港共續非遺傳承展開深入合作
為促進內地與香港在非遺方面的交流,自2011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與香港特區政府合作,在香港舉辦“根與魂”展演系列,向香港市民展示內地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
一段扣人心弦的戲曲、一件精美絕倫的傳統手工藝品……37項山東省非遺項目6月12日亮相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市民在“根與魂——青未了·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體驗齊魯文化的獨有魅力。
這已是內地省份第五次來港舉辦非遺文化交流活動。過去幾年,香港市民體驗了四川、貴州、甘肅和浙江省的傳統文化。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陳積志說,這些活動加強了香港與內地在非遺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香港市民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非遺也煥發出新的生機,并且勇敢地“走出去”。去年12月,位于北京的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了香港非遺展示月活動,重點介紹20項非遺精粹,包括香港中式長衫、獅頭花燈、客家麒麟等。
林鄭月娥帶隊赴京出席展覽開幕式,她說,這次活動向內地觀眾展示了香港豐富多樣的傳統風俗和手工技藝,也展現了香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讓年輕一代明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香港青年學生對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深感興趣。6月25日,青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吳漢忠帶領13名香港學生遠赴青海熱貢,開展為期40天的唐卡工藝學習,“這是第三次組織香港學子到青海學習,希望以唐卡為媒介,加強香港與青海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香港在推進非遺全球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香港作為內地面向世界的窗口,又是中西文化兼容的大都市,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粵劇、詠春武術等,不少文化遺產從內地傳入,在香港得到發展傳承。”鄭培凱說。
近年來,香港不斷向海內外傳播中華文化。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在倫敦舉辦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外友人熱烈探討香港非遺項目,一起制作粽子和月餅,多角度感受中華遺產。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粵港澳三地不斷聯手塑造灣區人文精神。6月25日,由香港、澳門、廣州等16座城市組成的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大灣區城際聯盟正式成立,旨在把聯盟建設成大灣區非遺保護工作交流平臺和形象推廣平臺。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副會長梁美智在聯盟成立儀式上表示,希望各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民間文化交流,加深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今后赴大灣區展示交流機會增多,希望香港非遺能夠逐漸在大灣區乃至全國發揚光大。”香港紙料扎作匠人冒卓祺說,他將考慮在內地開班傳授技藝。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