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2日11:22 來源:河南日報
□本報評論員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昨日,第二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在鄭州開幕。此次大會舉辦一系列重要簽約儀式、論壇,吸引一批國內重點糧食知名企業和重點采購商與會,在糧食流通、技術推廣交流、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帶動經濟社會繁榮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糧食安全、“三農”工作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社會穩定的“定海針”。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舉足輕重。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心頭的牽掛,他念茲在茲、無日或忘。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工作時強調,“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寄語河南,“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總書記的講話,講出了河南的優勢、地位,為我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更在確保糧食安全上指明了路徑。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左右,占全國的1/10,小麥產量占全國27%,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四優四化”為抓手調整種植結構,2018年全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1200萬畝,位居全國第一,種植結構越來越優;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產業,涌現出“三全”“思念”“雙匯”等一批知名品牌。河南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而且正在實現從“中原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轉型發展。2019年,河南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再一次圓滿完成了國家賦予河南的重任。
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倒逼著糧食生產、流通、加工領域迎頭趕上。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殷殷囑托,發揮糧油生產大省優勢,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加快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提升精深加工水平,通過擴大開放,加強與國內外糧油組織、知名企業、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多措并舉提升糧油產業發展水平。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提升糧油產業發展水平,為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三農”篇章增輝添彩!
近年來,從海水稻接連突破畝產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大關,到“巨人稻”等新品種問世,中國水稻不斷帶來驚喜。奮進新征程,我們堅信,中國人民有能力把糧食安全緊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豐收的碩果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農業農村部指出,全國秋收基本結束,秋糧增產已成定局。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近日,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該省農業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種、精細化田管以及高效率秋收,克服疫情特別是三次臺風影響,今年糧食生產可實現“十七連豐”。
“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它的優勢主要是穗子大,它每棵的大穗子有八九百粒,平均有四百粒左右,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要增產10%—20%,就是增產100公斤以上。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受了疫情、洪災、臺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仍有望再次獲得豐收。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稻谷和小麥夠全國消費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新型農機不斷升級、現代化收儲糧庫投入使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廣大農民在全鏈條農業服務助力下推進節糧減損,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一大早,在廣饒縣盛凱商貿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玉米脫粒烘干區,農用車就排起了長隊,3臺大型玉米脫粒機同時開工,玉米粒經過烘干后,直接存入糧庫。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糧食自給率不足24%。福建省糧儲局黨組書記孫建平說,福建與山東、河南等10個糧食主產省份建立了政府間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協作關系,先后從協作省份調入糧食9000多萬噸。
10月27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這五年,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種植業結構持續優化,弱筋優質專用小麥占比有較大幅度提高,達到35.8%。認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超過4.92萬個,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以五年規劃為起點,新的藍圖將描繪更亮麗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