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9日12:35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
屠呦呦團隊項目
再次取得進展
他們在科學領域的研究
又向前邁了一步
耄耋之年
仍堅守在科研一線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屠呦呦作為一名科學家
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
總是不斷挑戰、不斷攀登
從不止步
馬克思曾說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一路走來
屠呦呦也一直都是這么做的
歷經數百次實驗
和190多次失敗
她才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
在做青蒿素動物實驗時
屠呦呦和她的兩位同事
不顧個人健康親自試服
直到親自證實了藥物安全
才投入臨床給病人服用
在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被頒給屠呦呦之前
根本沒有多少人
知道“屠呦呦”這個名字
“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我也沒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總結這40年的工作,我覺得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或許正是這種遠離浮躁
實事求是的精神本身
推動她和她的團隊
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進展
縱觀時間長河
那一個個名字燦若星辰
他們前赴后繼
身體力行地向我們詮釋出了
“科學家”這三個字真正的含義
01
“中國航天之父”
“中國導彈之父”
“火箭之王”
……
他的身上有無數璀璨的標簽
但提起他
讓許多人最難忘的
卻是那一段艱難的回國之路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消息傳來
遠在美國的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
那就是——
祖國需要我,我要回家!
然而在他提出歸國要求后
卻遭到了長達5年的監視和軟禁
面對質詢
他依然擲地有聲地回答:
“我必將效忠中國人民!”
科學無國界
但科學家有祖國
他叫錢學森
他說:
“我要盡最大力量
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
有尊嚴的生活?!?/strong>
這是一位科學家
對祖國做出的莊嚴承諾
02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國家強起來,國防強起來”
懷著一片赤子之心
他兩易專業方向
將自己投身于
大西北荒無人跡的核試驗基地
從此“消失”20余年
核爆炸試驗現場(左三為程開甲)
苦干驚天動地事
甘做隱姓埋名人
作為我國唯一一位集
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中國軍人最高榮譽“八一勛章”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于一身的他
推動我國的核武器事業
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讓我們不再向歐美列強彎腰低頭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他是一名科學家
也是一名軍人
他是我們的“核司令”
程開甲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這是他發自心底的告白
03
出生于動亂年代
親歷過饑餓的他
自小就深深知道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并且在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上
一路深耕不停步
他像“追著太陽的候鳥”
不辭辛勞地輾轉各地
為雜交水稻的研究
打開了突破口
20世紀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觀察雜交晚稻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殷菊生 攝
即使遭遇了7.7級大地震
只能在用樹枝搭建的
漏風又漏雨的窩棚里居住
他依舊堅持試驗工作
從未放棄
這才有了雜交水稻研究的最終成功
如今,已經年近90的他
依然活躍在田間地頭
烈日的暴曬下
是他默默耕耘和操勞的身影
沃土間留下了他揮灑的汗水
袁隆平到基層查看水稻長勢。
他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禾下乘涼夢”和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是他最渴望實現的夢想
“只有下田最快樂”
是他不變的心情
奮斗一生
永不停息
這八個字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04
如果你的生命還剩下最后幾個小時
你會干什么?
他給出了讓人淚目的答案
2012年
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
他9次要求、請求甚至哀求醫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戴著氧氣面罩
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
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
他對著筆記本電腦
一下一下吃力地挪動著鼠標……
因為在他的電腦里藏著
關系到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
他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一切都要快,要盡快
……
兩個小時后
他終于支撐不住
一躺下就再也沒能起來
……
2012年5月31日
這位讓羅布泊發出
45次巨大轟鳴的將軍
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他是林俊德
一輩子都默默無聞奉獻的他
為祖國的事業奮斗到了
最后一天、最后一刻
這段記錄了他離世前幾個小時的影片
感動了整個中國
05
每當提起他的名字
很多人
會立刻想到中國“天眼”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strong>
為了這句話
他拄著竹竿
執著地奔走在大山深處
踏遍上百個窩凼
喝渾水、吃冷干糧
原本烏黑的胡子和頭發
也漸漸變得斑白起來
這是2010年8月拍攝的南仁東。新華社發(張蜀新 攝)
漫漫時光帶給他的
是疾病的痛楚和折磨
但他從未有一刻
忘記過自己的科研事業
2017年9月15日
72歲的他
永遠離開了我們
一年后
天上多了一顆“南仁東星”
或許
他正在以另外一種方式
繼續守望著
這片他摯愛一生的土地
他叫南仁東
24個寒來暑往
8000多個日日夜夜
他用自己生命的近1/3時光
在世界天文史上
鐫刻下新的中國高度
06
曾有外國媒體報道說
他的回國
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艦隊
后退100海里
黃大年在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鉆探2號井現場(2014年8月8日攝)。新華社發
他對科研
有著一股“瘋魔”般的執著
曾帶領400多名科學家
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
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技術空白
也正是靠著這種拼勁兒
他用5年的時間
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的路
讓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
1982年1月15日,黃大年在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新華社發
他滿懷報國熱情
在回國后的七年時間里
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
3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面對自己過于疲憊的身體狀況
他毫不在意:
“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7年1月8日
科學的星空中
一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
就在這天
他為摯愛一生的事業
燃盡了最后一絲心血
黃大年在為學生們授課(2011年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 攝
他叫黃大年
短短58載
默默耕耘,無怨無悔
他是所有人心中
那盞“不滅的燈火”
07
如果有人問你
53歲和100歲
哪個更長,哪個更短
你會怎樣回答?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
用53年的生命
做到了別人也許100年
都做不到的事情
這是鐘揚在西藏日喀則進行植物采樣期間留影(2013年8月4日攝)。新華社發(馮艾 攝)
“一種基因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一顆種子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未來?!?/strong>
為了這份彌足珍貴的“種子夢”
他曾帶著學生
爬上下面是滾滾江水的陡崖
也曾因采集沙棘的種子
手上扎滿了刺
更曾因為極度勞累
而面色烏青,嘴唇發紫
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
2007年8月21日,鐘揚與西藏大學師生在西藏采集種子。這是他們在戶外吃午飯。新華社發
艱苦援藏16年
潛心從教30載
累計行程50多萬公里
帶領團隊收集4000多萬顆種子
……
他像守護生命一樣
守護著祖國的植物基因庫
卻唯獨沒有想過用心守護自己
鐘揚教授在病房與同事交接工作(2015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復旦大學供圖)
2017年9月25日
53歲的生命
在這一天戛然而止
永遠定格
他曾說
“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strong>
他叫鐘揚
窮其一生
都在堅守心中的那份信仰
而這份信念
就像一粒粒種子
扎根在每個人心里
從錢學森到鐘揚
變化的是名字
不變的是
為科學而生、為事業而生、為理想而生
的科學家精神
其實
擁有這樣寶貴品質的科學家
還有很多很多
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
“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
他們或隱姓埋名
或執著耕耘
一生孜孜探索
只為讓中國科學更加卓越
時光流逝
或許有一天
他們的面容逐漸模糊
他們的生命突然離去
但流淌在血液里的寶貴品質
卻不會隨之逝去
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
將會繼續傳承
為一代又一代人
提供前行的力量
向所有勇敢前行的科學家
致敬!
來源:新華網(ID:newsxinhua),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核網、中科院之聲、人民日報等
11月28日,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順利返航。 聽“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主航員張偉,講述萬米深潛背后的故事。葉聰,曾擔任“蛟龍”號首席潛航員和“深海勇士”號副總設計師,被任命為“奮斗者”號總設計師。
不遺余力呵護綠水青山,北京懷柔的藍天,著實是一微克一微克摳出來的。 近年來,懷柔區以突破懷柔科學城為統領,以生態涵養為底線,加快推動會議休閑、影視文化等功能要素融合發展。
△“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后全景相機環拍成像。“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后拍攝的圖像很快被播放,最后一幀顯示出探測器的一只腿在多塵的月球表面上投下了陰影。
目標2035我們一起走 但這一刻請不要停下了腳步
據意大利媒體《共和報》11月28日報道,德國著名病毒學家亞歷山大·凱庫勒(Alexander Kekul)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正在傳播的新冠病例中,其中99.5%可追溯到來自于意大利北部的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毒株,而該變異毒株并非來自中國武漢。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在回答總臺記者提問時表示,世衛組織正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合作展開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 邁克爾·瑞安:世衛組織正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合作展開病毒溯源工作,對信息持開放性態度。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在回答總臺記者提問時表示,世衛組織正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合作展開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 邁克爾·瑞安:世衛組織正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合作展開病毒溯源工作,對信息持開放性態度。
外媒稱,人工智能正在飛速發展,以至于該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已經幫助創建出了知道何時不能信任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報道稱,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的計算機科學家亞歷山大·阿米尼說:“我們不僅需要生成高性能模型的能力,而且還需要了解何時不能信任這些模型的能力。
研究顯示,人類對野生生物施壓程度較高的地區涵蓋了全世界互聯程度最高的城市中超過40%的部分。研究人員確定了在人類對野生生物施壓的地區中,哪些地區的衛生系統條件更薄弱。
疫苗是克敵利器和終極大招。產業界合作成為重要推進器。至少11種進入III期臨床試驗。中國以實打實的行動 為全球疫苗研發注入信心和能量。“唯一的希望是科學、找到解決辦法和團結”。團結合作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