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6日10:49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河南博物院展出巨幅剪紙《開國大典》成了觀眾關注的焦點
“吹糖人”秀絕技
“嵩山泥人劉”現場捏真人泥塑
孩子們學“烙畫”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
“太壯觀了,太震撼了!”最近幾天,前來河南博物院參觀“豫見河南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的觀眾,無不深深折服于眼前這幅長8米、高2.2米的巨幅剪紙《開國大典》。
這只是我省多彩非遺保護成果的一個側影。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幾千年的歷史沉淀給河南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星辰,它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但在現代文明沖擊下,許多非遺項目傳承遇到了困難,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成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從政策、資金、法律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由此,我省非遺保護發展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實施搶救保護工程,避免“絕活”成“絕響”
一組組數據見證著我省非遺保護的亮麗成績:截至2018年,我省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個,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13個、代表性傳承人127名,省級代表性項目728個、代表性傳承人832名,涵蓋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這一切都得益于我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發展。近年來,我省采取了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多樣化保護措施,相繼實施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傳統美術搶救保護工程、傳統技藝搶救保護工程、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等,通過錄音、錄像等綜合性、科技化手段,對一些重大項目和瀕危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全面系統地建檔、記錄、立體化保存。同時,加強對傳承人和傳承單位資金、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扶持,有效地避免了“絕活”成“絕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省財政對非遺保護大力提供專項資助,我省有10個項目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有7個項目申請到中央建設資金近5000萬元。有了資金保障,一些瀕臨滅絕的項目得到了及時搶救、保護并恢復了生機。
去年5月,我省正式出臺了《河南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這一舉措無疑為非遺傳承者打了一針強心劑——關于保護、人才培養、市場運作的內容讓他們對于技藝傳承更加有信心。此后不久,我省將具備一定傳承基礎和生產規模、有發展前景、有助于帶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項目,納入了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培育中原工匠,提升傳承人“審美”能力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最重要的“活態”載體,然而許多非遺項目卻面臨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技失的困局。為破解這一難題,我省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項目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保護體系,并制訂傳承人培訓計劃,分批對傳承人進行輪訓、扶持,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事實上,在培養人才方面,我省幾年前就開始了探索。2015年開始,我省依托高校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成果初步顯現。如我省木版年畫、剪紙、陶瓷等方面傳統工藝傳承人通過在高校研修學習,了解到社會需求變化,創作的產品融入了現代的審美,使傳統的項目也變得時尚起來。
而許多非遺傳統技藝需要“口口相傳、人人相傳、帶徒授藝”,才能傳承發展下去。對此,《河南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專門提出,實施河南傳統工藝大師推介計劃、全省傳統工藝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培養傳統工藝專業技術人才和理論研究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原工匠隊伍。同時,鼓勵技藝精湛、符合條件的中青年傳承人申報進入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形成合理人才梯隊。
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活”起來
6月1日,在河南博物院非遺成果展靜態展示區的“非遺茶生活”展示場景,受到觀眾熱捧。當“高大上”的鈞瓷、汝瓷、登封窯瓷、絞胎瓷化身為美觀實用的茶器、花器、香器時,瞬間點亮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我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和生動實踐。
為讓非遺“活”起來,給人們生活增添色彩,如今,全省各地許多文化場所開設專門的非遺展廳,向社會展示百姓風俗習慣、情感追求、審美情趣等。此外,以春節、“文化遺產日”等為契機,舉辦各具特色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浚縣古廟會、寶豐馬街書會、祭祀老子等展演活動已形成非遺展演品牌效應,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融入了現代生活,增強了百姓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撬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非遺保護的隊伍中。
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將大力推進“非遺+旅游”,開辟更多具有河南本土特色的非遺主題旅游路線,串聯起非遺項目、景區、博物館、展示館、傳習所、手工藝體驗館等環節,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讓河南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下去”“火起來”。
新聞1+1
405項活動集中展示我省非遺保護成果
本報訊(記者溫小娟)6月8日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從省文旅廳獲悉,今年,我省各級文旅部門將組織開展405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其中重點活動90項。活動圍繞“非遺保護中國實踐”主題,重點關注非遺相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的普及,近年來非遺保護的重要成果,非遺領域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方面優秀實踐案例的推介等內容。
6月1日至9日,作為此次活動重頭戲,“豫見河南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由動態展示和靜態展覽組成。動態展示于6月1日在博物院院內廣場舉行,當天恰逢“六一”兒童節,趙莊魔術、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等項目吸引了眾多孩子參與。
而靜態展覽在博物院東配樓二樓展廳展出,時間持續至6月9日,分為“追夢”“耕耘”“收獲”三個板塊。“追夢”板塊為2019年我省“不忘初心·我們都是追夢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剪紙大賽”部分獲獎作品;“耕耘”板塊精選舞陽、汝南兩地農民畫作品;“收獲”板塊采取場景展示的方式,展現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助力脫貧攻堅。
十八條線路等你體驗“非遺之美”
鄭州——鄭州非遺展示館、河南戲曲聲音博物館
◎具體路線:鄭州非遺展示館—鄭州市博物館—河南戲曲聲音博物館登封——二十四節氣、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
◎具體路線:觀星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登封窯陶瓷博物館(國家級非遺項目)新鄭——砑棗技藝與習俗、軒轅故里
◎具體路線:好想你紅棗博覽園(省級非遺項目)—黃帝故里景區(國家級非遺項目)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
◎具體路線: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展示館(開封市博物館)—朱仙鎮尹氏老天成木版年畫傳習所—汴繡展示館(國家級項目)—汴京燈籠張彩燈展示館(國家級項目)—七盛角非遺體驗館(綜合館)洛陽——洛邑古城區、三彩小鎮
◎具體路線:洛邑古城區:河洛大鼓—唐白瓷燒制技藝—孟津剪紙—皮雕—洛繡;
◎三彩小鎮:高水旺藝術館—觀塘藝術館—唐三彩成型工序禹州——鈞瓷之旅
◎具體路線:神垕鎮—禹州鈞瓷窯爐博物館—中國鈞瓷文化園(展示、互動體驗)—金鼎鈞瓷燒制技藝展示館汝州——汝瓷之旅
◎具體路線:中國汝瓷博物館—汝瓷小鎮大師傳承基地—汝州汝瓷燒制技藝傳習所—寶豐縣清涼寺汝窯博物館三門峽——三地坑院、黃河澄泥硯、陜縣剪紙、陜縣捶草印花
◎具體路線:窯洞營造技藝(國家級項目)—地坑院民俗(省級項目)—陜州人馬寨王玉瑞澄泥硯展示館(省級項目)—陜州秀云民間藝術館(民間剪紙、捶草印花兩個省級項目)周口——民風民俗、傳統技藝、表演藝術
◎具體路線:周口市非遺展示館—淮陽泥泥狗陳列館焦作溫縣——太極拳
◎具體路線:溫縣太極拳博物館—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溫縣和氏太極拳學院鶴壁浚縣——泥咕咕展示、互動體驗
◎具體路線:浚縣非遺展示館—朝歌里非遺展示館—浚縣學海泥塑藝術工作室濮陽——東北莊雜技
◎具體路線:中原雜技博物館—雜技小院—民俗雜技大劇場—水秀安陽林州——中國傳統村落:朝陽村、南灣村
◎具體路線:紅旗渠紀念館—林州市石板巖鎮朝陽村—林州市石板巖鎮南灣村滑縣——滑縣木版年畫、道口燒雞、秦氏絹藝工藝
◎具體路線:滑縣民俗博物館—大運河非遺展示館—道口古鎮(道口燒雞、秦氏絹藝、滑縣木版年畫)平頂山市寶豐縣——寶豐說唱文化生態保護區、韓店嗩吶、中華曲藝展覽館、趙莊魔術
◎具體路線:韓店村—中華曲藝展示館—趙莊南陽市內鄉縣——“打春牛”、宛梆
◎具體路線:內鄉縣衙—中國宛梆戲劇藝術博物館信陽市——郝堂村、信陽毛尖茶采制技藝、羅山皮影戲
◎具體路線:郝堂村—浉河區茶博物館—羅山皮影戲濟源市——邵原神話群、盧仝煎茶技藝、王屋琴書
◎具體路線:邵原鎮—盧仝文化園—王屋山景區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