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31日10:35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陳金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李娟
觀點提示
國情變化、時代變遷、實踐發展、主體自覺共同作用,推動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時代變遷是外在條件,國情變化、實踐發展、主體自覺則是內在因素。
新中國成立70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70年,也是理論創新的70年。一方面,毛澤東思想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另一方面,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中國70年理論創新的動力來自何方?可以說,國情變化、時代變遷、實踐發展、主體自覺,是新中國70年理論創新的動力。
國情變化呼喚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認識國情、把握國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隨著國情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新的問題、新的任務需要解答,由此推動理論創新。
新民主主義社會呼喚理論創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如何定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征是什么、新民主主義社會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形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呼喚促成創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如何定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什么、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系列關系如何協調與處理,這些問題的解答,促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形成。但上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節奏的把握出現偏差,急于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導致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出現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以后,在總結反思新中國前30年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認識的新變化,引發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的全新思考,由此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催生理論創新。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的提升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判斷,這是國情認識的新突破。正是基于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特點,才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
因此,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演進,是隨著國情變化和對國情認識的深化而展開的,國情變化是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之一。
時代變遷推動理論創新
任何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都植根于深刻的時代背景,正是由于時代主題、時代特征的變化,推動理論創新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新中國70年的時代變遷,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戰爭與革命時代的理論創新。新中國成立初期,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處于冷戰狀態,依然呈現戰爭與革命的時代特征,但促使世界走向和平與發展的力量在成長。基于這一時代特征,中國共產黨人在聚焦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思考和回答,成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聲。
和平與發展時代的理論創新。隨著世界多極化的出現,冷戰格局被打破,和平與發展的力量逐步增長。鄧小平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斷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如何處理,怎樣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理論創新。針對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大國關系深度調整、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變動、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并存、國際安全挑戰錯綜復雜等當今國際社會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出現,中國共產黨人以寬廣的眼界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發展,將中國問題置于全球背景下來思考,并在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同時,思考全球治理、人類社會發展等國際性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就是面向國際社會的中國主張、中國智慧,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成果。
時代變遷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和進程,影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風格和理論價值,是理論創新的動力之二。
實踐發展促進理論創新
理論來源于實踐,任何理論都是實踐的產物,是對實踐經驗的抽象概括和升華,理論創新是實踐發展的結果。
實踐需要推動理論創新。理論發展的程度,取決于滿足實踐需要的程度,正是由于指導實踐的需要,才有理論的生成和傳播。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需要,催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實踐需要,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實踐經驗為理論創新提供素材。理論不能憑空想象和杜撰,基于實踐才有理論創新的可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總結、提煉中國的實踐經驗,實現中國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化。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理論提供了基本素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積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豐富資源。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空間、領域、方式得到發展,由此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日漸豐富起來,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長的肥田沃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正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催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實踐檢驗理論創新成果。理論創新的成果能否指導實踐,能否適應實踐要求,還要回到實踐之中,接受實踐檢驗,通過實踐檢驗修正、完善理論創新成果,確立理論指導地位。毛澤東思想經受了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經受了改革開放實踐的檢驗。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完善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與實踐檢驗密不可分。
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是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之三。
主體自覺推動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歸根到底是由人在推動,人是理論創新的主體,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推動新中國70年的理論創新。
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自覺。在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同時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和使命。毛澤東曾說,不如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等于馬克思,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超過馬克思,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同時,致力于以中國經驗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人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使理論創新有了不竭動力。
詮釋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的自覺。中國的崛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期待通過中國聲音揭開中國發展的秘密,找到中國成功的原因,把握中國故事的真諦。揭示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的內涵,掌握國際社會關于中國發展的話語權,澄清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這一理論自覺促進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過于依賴蘇聯,限制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1957年后,開始擺脫對于蘇聯的依賴,力圖建構中國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強化了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覺,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擺脫西方影響,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主體自覺日益明確,由此推動了理論創新。
總之,國情變化、時代變遷、實踐發展、主體自覺共同作用,推動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如果說時代變遷是外在條件的話,那么,國情變化、實踐發展、主體自覺則是內在因素。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中國70年的歷史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 責編:趙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全會的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認識,必須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大論斷,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來領會和把握。
時間是偉業的締造者,比時間的力量還要深厚的,是領航者的遠見卓識和高瞻遠矚。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中國將追求什么樣的新發展、怎樣實現新發展,不僅中國人格外關注,同樣牽動著世界目光。
時間是偉業的締造者,比時間的力量還要深厚的,是領航者的遠見卓識和高瞻遠矚。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中國將追求什么樣的新發展、怎樣實現新發展,不僅中國人格外關注,同樣牽動著世界目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不斷通過思考和回答時代課題來推進理論創新。值得注意的是,新發展格局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要做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有機統一。
邁入新發展階段,在波濤洶涌的世界經濟大潮中,能不能駕馭好我國經濟這艘大船,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8月24日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以理想信念鑄魂、以人民期待凝心、以自覺自信聚力、以問題導向立論、以擔當精神踐行,是黨帶領全國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行動指南。
作者:齊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
習近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本期特約專家 郭建寧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花墻聳立,綠水悠悠;小橋石坊,斜柳驕陽;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民風古樸,雅致書香。他鼓勵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