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30日20:56 來源:光明網
作者:鄧海建
據媒體報道,自2019年起,我國將在10年內累計投入3億元專項資金,開展迄今為止布達拉宮最大規模的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專項工作。其中,數字化保護為其中一項重要工作。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蘊藏著千百年的經驗智慧,傳揚著古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皈依。2008年至今,國務院陸續公布了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這些年的“古文熱”“經史熱”“詩詞熱”,更是讓卷帙浩繁的中華善本成了大熱的IP,成了時代文化中的爆款。
藏莫如傳,傳莫如用。我國現存古籍仍有約19萬種,其中僅保存在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就有2750萬冊,可列入善本的約有250萬冊。這些大智大美的善本,如果僅停留在博物館抑或是私藏于民間,雖賡續不絕著中華文脈,卻終究未能激活最大化的潛力。
“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沉潛歲月、熠熠閃光的中華善本,質樸厚重、源遠流長的藏書文化,構成了詩書傳家的民族傳統。對于中華善本來說,“一傳本、二揚學”的基礎,便是讓它們開口說話、讓它們時髦表達,讓它們與新時代更近、更親、更有共情與共鳴。
在5G技術腳步漸進的今天,在“萬物互聯”照進現實的時代,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熱浪在神州萬里激蕩。今天的中華善本,最須面對的國情便是“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如果古籍善本融入了中國互聯網,傳統文化走進了億萬網民,那么,文明與文化就自帶力量、自有溫暖。
數字賦能,活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兩年,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借助數字化傳播,不僅站上C位、吸粉無數,更在傳承與傳播中完成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天的善本與藏書,不妨學學故宮,亦須“跨界”思維與“網紅”營銷,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煥發新范式之光。另一方面,古籍善本的生命力在于揚棄、在于創新。當數字技術融合現代審美,傳統文化亦得以用全新方式擁抱時代,推動中華文脈的創新表達與創新發展。善本不能孤芳自賞,在“網生代”的今天,自當在數字的舞臺上綻放靈魂的光芒。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讓經過歷史滄桑、承載中華文明的古籍善本,在數字化平臺唱出三日繞梁的回響。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中華善本遇見融媒體傳播、當古籍文化邂逅數字化夢工廠,誰說不會辟出中華文明的萬千新氣象呢?(鄧海建)
周文彰在主題分享時表示:“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創新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實現,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展覽資源,創新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子。
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護的有效手段。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護的價值體現。最后,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護的必然趨勢。中華書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等一大批致力于古籍整理、善本保護流通的古籍出版社,在時代呼喚下繁榮發展,屢創佳績。
善本之魅力,一頁傳千年。古籍善本,即歷經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實體版好書。隨著近年“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興起,古籍善本的收藏呈復興之勢。國人自古愛書、讀書、藏書,且對古籍善本情有獨鐘。
總體來說,善本價值大致如下: 一、善本是中華文明的根脈,代表了中華文化中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部分。推而廣之,屈原、賈誼、司馬遷、班固、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等歷代的優秀文人,所匯集而成的波瀾壯闊的中華文脈,也正是有賴各種古籍善本而得以傳承。
歷史大浪淘沙,善本千年留傳。善本便是好書,銖積寸累的古籍善本,是老祖宗告慰民族鄉愁的最好“家書”——傳遞著浩蕩綿遠的歷史文化,記錄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學派別也好、自然科學也罷,或雕鏤精美、或筆跡遒潤、或墨凝如漆的善本,是古代版本文化遺產的“活化石”,是大寫著“文化自信”的文明瑰寶。
善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中華古籍故事”系列動漫,旨在以動漫形式生動呈現古籍的文化魅力,讓普普通通的讀者真切觸摸到古籍之美。集《古籍中的“黑科技”》通過擷取古籍善本中記載的歷史故事,介紹和展示了指南車、木牛流馬、諸葛連弩、麻沸散、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發明,展現出古籍善本妙趣橫生的一面。
要充分發揮互聯網與古籍數據庫的作用,將古籍善本進一步數字化與網絡化,使更多人學習、傳播與熱愛古籍,熱愛優秀傳統文化,讓古籍“火”起來。
歷史告訴我們,不斷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一直是中華民族傳承古老文明、再造新型文明的源頭活水。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的源頭活水。
古籍善本,文明遺珠。今天,沉潛歲月深處的古籍善本,因互聯網而煥發璀璨新生。”在古籍善本的征集、保存、修復、編目、影印及網絡傳播中,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得以彰顯,中華文明血脈得以活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本次網絡主題傳播,也是對中華善本保護和傳播的一種創新探索,力求通過內涵挖掘和價值呈現,讓中華善本重煥生機,為學界所應用,為大眾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