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1日16:48 來源:光明網
編者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切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下,光明網聯合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寶”網絡專題于5月15日正式上線,“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中華古籍善本網絡主題傳播拉開序幕。
中華古籍善本網絡主題傳播將推出“百部經典”系列短視頻、“中華古籍故事”系列動漫及專家深度解讀文章。系列文章邀請權威專家撰寫。文章將探討中華善本在當代中國傳播的意義和做法,系統梳理從唐至清歷朝歷代善本的發展、流傳和重要影響,及其對當時文化和出版的帶動作用。同時,對中華善本如何進行再生性保護和網絡化傳播提出中肯建議。
【“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中華古籍善本網絡主題傳播系列稿件二】
作者: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副教授 吳國武
我國的漢文古籍和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有數十萬種之多,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寫刻流行、傳藏廣泛著稱于世,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于人類文明的標志象征。這些傳藏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中華古籍善本,流淌著古圣先賢的精神智慧,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燦爛光輝。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應當成為彰顯中華文明新氣象的動力源泉。
從商周秦漢的開端到宋元明清的承續,從王官諸子的“七略”到經史子集的“四部”,從神話傳說、史詩歌謠的口耳相傳到宗教經卷、史志文書的書寫撰作,從天下國家的承擔到自身品德的修養,無不反映了中華古籍善本具有豐富的內容。從甲骨金石的使用到簡帛紙卷的革新,從卷軸冊葉的興起到蝶裝線裝的通行,從講唱念誦的記錄到片言只語的散存,從筆墨紙硯的齊備到琴棋書畫的襯托,無不反映了中華古籍善本具有多樣的形式。從文字書寫的源流到刻板摹印的興盛,從版式結構的定型到書籍構成的變化,無不反映了中華古籍善本抄寫刻印之流行。從抄寫刻印的播遷到官府私家的轉藏,從中國本土的聚書到東亞域外的傳布,無不反映了中華古籍善本傳播收藏之廣泛。
自2008年起至今,國務院陸續公布了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范圍包括甲骨簡帛文獻、早期紙寫本、稿鈔本、雕版刻本、活字本、金石拓本、古地圖以及各類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等。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為例,舉世聞名的郭店戰國楚簡、上博戰國楚簡、銀雀山漢簡、馬王堆帛書等重要出土文獻冠于冊首,獨傳稀見的佛教寫經、敦煌文獻等漢唐寫本緊隨其后,彌足珍貴的宋代稿鈔本、宋金大藏經、宋元刻四部典籍等宋遼金元寫本刻本甚為可觀。比如,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本、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周易正義》南宋紹興年間刻單疏本、《周易注疏》南宋初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注疏合刻本、北京市文物局藏《周易兼義》元刻明修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程頤《伊川易傳》元刻本、朱熹《周易本義》南宋咸淳年間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周易傳義》元刻本。再比如,作為正史之首的《史記》,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北宋刊集解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南宋乾道年間建安蔡夢弼刊二家注本、南宋淳熙年間張杅桐川郡齋刊耿秉補刻二家注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南宋紹熙黃善夫刊三家注本。此外,眾多的《周易》、《史記》善本還見于后來的幾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和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法國等歐亞各國藏書。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禁宮文物、大地遺產和古籍文字,本來就是中華文明靈動活現、綿延不絕的真實寫照。特別是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至今仍然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標志,同時也蘊含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的思想原色。應該說,一本本的古籍善本既是形象生動的文物遺產和包羅萬象的學術資料,更是尋常百姓“耕讀傳家”的傳世經典和謙謙君子“修齊治平”的千秋大業。如果說文物遺產拘泥于實物、學術資料受限于小眾,那么尋常百姓的傳世經典、謙謙君子的千秋大業則是大眾的、開放的、心靈相通的、生動活潑的。
歷史告訴我們,不斷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一直是中華民族傳承古老文明、再造新型文明的源頭活水。21世紀的今天,著力發掘古籍善本的新價值,潛心挖掘古籍善本的新理解,對于彰顯中華文明新氣象具有切近而深遠的意義。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去努力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
首先,重新認識中華古籍善本的性質功能,將每一部古籍善本的生成衍變看作一部家國命運史、一部中華文明史。作為實物的古籍善本,以漢文和其他少數民族文字寫成,有著簡牘帛書、早期紙寫本、拓本、稿抄本、雕版刻印本、活字版印本等多種版本形態,大多存藏于圖書館、博物館、學校等文教單位或者藏家個人手中。然而,它不僅僅是物質性的文物遺產,更是精神性的文化饋贈。通過實物展示和整理出版,古籍善本可以真人露相、化身千萬,走進媒體、學校、鄉鎮社區、機構單位和千家萬戶之中。通過經典閱讀和名家講演,古籍善本可以轉換新形式、注入新內涵,融入到修身養性、仁民愛國、移風易俗和傳承創新之中。通過禮尚往來和人文熏陶,古籍善本還可以成為家國天下的象征,與個性志趣、家族記憶、鄉賢追慕、地方風土乃至于國禮國運聯系起來。如此一來,每一部古籍善本經由珍貴實物,轉變為民族文化的精神化身,最終成為文明傳統的標志象征。
其次,重新理解中華古籍善本的內容形式,將古籍善本的博大精深看作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關鍵要素。從文本內容上看,每一部古籍善本講述的是中國知識、中國故事、中國思想和中國價值,記錄的是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中國人的理想情懷和中國人的文明歷程。從文獻形式上看,每一部古籍善本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書寫習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閱讀風尚和中國人的生活趣味,呈現的是中國風物、中國生活、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在國家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過程中,可以以經典閱讀的形式集中推出古籍善本精品,比如“四書五經”、《史記》《通鑒》、諸子百家、唐宋詩文、明清小說等經典;也可以以故事講述的形式集中推出古籍善本精品,比如古圣先賢、家人父子、鄰里鄉親、才俊英豪等天下人物。如此一來,親近古書、涵詠經典、培根鑄魂、化民成俗便可以成為古籍善本新生命之所在。
最后,重新反思中華古籍善本的傳承創新,將古籍善本的歷史未來看作當代生活的源頭活水。過去,古籍善本“養在深閨人未識”,僅僅是圖書館、博物館的文物遺產,是學校、研究所的學術資料,是個人藏家的私有;如今,古籍善本的實物展示和整理出版日趨活躍,古籍善本的經典閱讀和名家講演日益火熱,古籍善本的人文價值、文明象征日益彰顯。值得注意的是,古籍善本的數字化出版和新媒體傳播正在成為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的新契機。比如,古籍善本的文本內容和圖像原本可以轉換為數字數據,通過影像、音樂、書法、繪畫、朗讀、電子書等方式在新媒體上立體動態呈現。古籍善本的圖文信息和版本形態可以制作成文創產品,通過動漫、影視片、電子游戲、文化地圖、生活用品等樣式在新媒體上隨時提供、及時更新、靈活使用。如此一來,古籍善本的多樣化傳承和開放性創新,不僅可以延續中華文明的燦爛光輝,還可以成為年輕一代、尋常百姓的新生活新時尚。
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的源頭活水。“中華文明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華古籍善本的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需要培養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出版傳播,特別是新媒體傳播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離不開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原則指引。只有與時代同行、以創新為宗旨,古籍善本的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才能真正實現,古籍善本的新生命才能真正被激活。
當前,中華古籍善本再生性保護已經不止是圖書館的事、學術圈的事、文教界的事,而是全民族的事、全社會的事、尋常百姓的事。這種再生性保護,不僅僅是珍貴實物的保護,更是精神血脈的保護,是中華文明的世代相傳。只有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通過實物展示、整理出版、名家演講、經典閱讀、人文熏陶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進一步擴大新媒體的傳播,彰顯中華文明的新氣象,才能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吳國武)
周文彰在主題分享時表示:“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創新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實現,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展覽資源,創新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子。
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護的有效手段。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護的價值體現。最后,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護的必然趨勢。中華書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等一大批致力于古籍整理、善本保護流通的古籍出版社,在時代呼喚下繁榮發展,屢創佳績。
善本之魅力,一頁傳千年。古籍善本,即歷經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實體版好書。隨著近年“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興起,古籍善本的收藏呈復興之勢。國人自古愛書、讀書、藏書,且對古籍善本情有獨鐘。
總體來說,善本價值大致如下: 一、善本是中華文明的根脈,代表了中華文化中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部分。推而廣之,屈原、賈誼、司馬遷、班固、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等歷代的優秀文人,所匯集而成的波瀾壯闊的中華文脈,也正是有賴各種古籍善本而得以傳承。
歷史大浪淘沙,善本千年留傳。善本便是好書,銖積寸累的古籍善本,是老祖宗告慰民族鄉愁的最好“家書”——傳遞著浩蕩綿遠的歷史文化,記錄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學派別也好、自然科學也罷,或雕鏤精美、或筆跡遒潤、或墨凝如漆的善本,是古代版本文化遺產的“活化石”,是大寫著“文化自信”的文明瑰寶。
據媒體報道,自2019年起,我國將在10年內累計投入3億元專項資金,開展迄今為止布達拉宮最大規模的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專項工作。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蘊藏著千百年的經驗智慧,傳揚著古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皈依。
善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中華古籍故事”系列動漫,旨在以動漫形式生動呈現古籍的文化魅力,讓普普通通的讀者真切觸摸到古籍之美。集《古籍中的“黑科技”》通過擷取古籍善本中記載的歷史故事,介紹和展示了指南車、木牛流馬、諸葛連弩、麻沸散、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發明,展現出古籍善本妙趣橫生的一面。
要充分發揮互聯網與古籍數據庫的作用,將古籍善本進一步數字化與網絡化,使更多人學習、傳播與熱愛古籍,熱愛優秀傳統文化,讓古籍“火”起來。
古籍善本,文明遺珠。今天,沉潛歲月深處的古籍善本,因互聯網而煥發璀璨新生。”在古籍善本的征集、保存、修復、編目、影印及網絡傳播中,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得以彰顯,中華文明血脈得以活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本次網絡主題傳播,也是對中華善本保護和傳播的一種創新探索,力求通過內涵挖掘和價值呈現,讓中華善本重煥生機,為學界所應用,為大眾所共享。